作者:李美雯 / 臺灣大學計算機及資訊網路中心網路組程式設計師
轉載自臺灣大學計資中心北區學術資訊安全維運中心
Facebook與Google為目前使用量最高的社群軟體與搜尋引擎,唯多數使用者並不瞭解該公司有蒐集使用者資料行為,以及運用蒐集資料進行特定之目的,本報告將內文分作上下兩部分,上篇的目的在於讓使用者瞭解社群網站與搜尋引擎如何蒐集使用者資料,並如何將資料轉化為重要消費者行為情報,而下篇(本篇)則是論述使用者自行決定是否揭露資訊之方法。
如何檢查與關閉相關隱私設定
Facebook
從Facebook的隱私權政策可以知道,官方的原則是希望使用者藉由分享來讓世界更加開放並加深彼此的聯繫,所以在官方的隱私權預設,基本上都是以公開為原則,所以如果對隱私權有疑慮的使用者,可以參考下述有關使用Facebook在隱私權上的相關設定。而Facebook的隱私設定介面不斷的修改,以下就近期2014/11/26之後的介面做設定上的解說。
1. 如果使用者不想當廣告的代言人,請執行以下設定。
圖一 按照圖內流程,點選至「廣告」介面。
圖二 說明我們所設定的權限將是他們推播判斷的標準
圖三 修改官方預設顯示對象為「沒有人」
圖四 條文中明確指出會參考使用者與朋友之間的喜好做為推播廣告的依據,將其預設顯示對象修改為「沒有人」
2. 除了不想當廣告代言人之外,使用者可能還會想知道如何調整設定讓某些人可以看到他們所發布的最新消息與相關的個人資訊。
圖五 按照上圖中流程點選「隱私設定檢查」
圖六 顯示你的貼文想要公開的對象
圖七 設定完成後選取下一步
圖八 有關應用程式欲公開對象的設定
圖九 有關個人資訊的公開設定部分
圖十 有關應用程式欲公開對象的設定
圖十一 最後即可以關閉此頁面
圖十二 設定過貼文的公開對象可以在此快速檢查
圖十三 過濾訊息的功能以及交友邀請的相關設定
圖十四 封鎖的用戶(黑名單)設定
3. 暫時停用使用者的帳號:如果使用者認為實在暫時無法接受這種赤裸裸的買賣,Facebook也提供了使用者暫時性的停用所有Facebook的功能,使用者可以連結此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deactivate.php )後,根據圖十五中內容做設定。
圖十五
Google
如果不想要讓自己暴露在廣告商的控制之下,Google提供了下列四種方式讓使用者自行控管提供給Google的資料。
(相關連結為:https://www.google.com.tw/intl/zh-TW/policies/privacy/partners/)
圖十六
1. 廣告設定:可控制使用者在網路上所看到的Google廣告。這些設定除了會顯示系統是依據哪些參數選出適合用戶本身的廣告,還能停用特定類型的廣告,以及封鎖特定廣告客戶。停用操作說明如下:先進入此網頁(https://www.google.com/settings/u/0/ads )後,進行圖十七操作。
圖十七
2. 網路上許多網站都使用 Google Analytics (分析) 來瞭解訪客與自己的網站或應用程式互動的情形。如果使用者不想讓 Analytics (分析)在瀏覽器中運作,可以選擇安裝 Google Analytics (分析) 瀏覽器外掛程式。操作方式如下:
(1) Chrome瀏覽器使用者使用Chrome先進入此網頁(https://www.google.com.tw/intl/zh-TW/policies/privacy/partners/ )後,進行下圖十八至圖二十一的操作。
圖十八
圖十九
圖二十
圖二十一
(2) Firefox瀏覽器的使用者使用Firefox進入此網頁(https://tools.google.com/dlpage/gaoptout?hl=zh-TW )後,進行下圖二十二至圖二十六的操作。
圖二十二
圖二十三
圖二十四
圖二十五
圖二十六
(3) IE瀏覽器的使用者使用IE進入此網頁(https://tools.google.com/dlpage/gaoptout?hl=zh-TW )後,進行下圖二十七至圖二十九的操作,需要另外注意的是IE使用此服務需另外啟用第三方Cookie,其步驟在下圖三十至三十一中說明。
圖二十七
圖二十八
圖二十九
圖三十
圖三十一
3. Google 可讓使用者向好友推薦內容 (例如,對用戶喜愛的內容按下 +1 按鈕)。針對擁護按下 +1 的內容,系統會在相關廣告中顯示其名稱和 Google+ 個人資料相片;如果用戶不想出現在廣告中,可以停用這項功能。停用的方式可參照此連結(https://support.google.com/plus/answer/1047397?p=sign_up_about_plusones&rd=2&hl=zh-Hant )。
圖三十二 Google+推薦內容設定頁面
4. Chrome 的無痕模式:當使用者瀏覽網路時,不會在瀏覽器紀錄中留下任何網頁和檔案資料。操作方式如圖三十三。
圖三十三
除了上述4點的設定外,以下針對地圖、搜尋與Cookie 的設定進行補充說明。
5. 地圖停止記錄定位訊息與清除記錄,可連結此網址後根據圖三十四進行記錄定位訊息設定的暫停動作。而連結此網址後可以根據圖三十五進行記錄的清除動作。
圖三十四
圖三十五
6. 搜尋記錄與Cookie的清除可以參考圖三十六的步驟。
圖三十六
如何刪除自己的帳號
儘管使用者已經執行前述操作步驟調整設定,仍無法完全防範使用者的資訊被蒐集的可能性。如果使用者想追求最完善且安全的隱私保障,現在開始還不嫌晚,可以選擇-「完全刪除自己的資料」,Facebook與Google皆提供了相關的方式如下:
Facebook
連結此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help/delete_account )後,點選圖41中按鈕後經過14天完全沒有登入使用者欲刪除的帳號後,此帳號將永遠被刪除。
圖三十七
Google
連結此網址(https://www.google.com/settings/datatools )後,按照圖三十八、三十九中內容操作
圖三十八
圖三十九
隱私權案例爭議
2007/05/25 Google發表街景應用程式,為全球各地提供街景視圖,歐盟正調查是否違法。
2009/03 Facebook擅自更改使用條款,用戶即使刪除資料,公司仍有使用權,5月頒行。
2010/08/18 Facebook推出可標記所在位置的新功能「地標」,引發隱私權論戰。
2011/02/11美國會議員史皮爾提《謝絕網路追蹤法案》。網路使用者有拒絕個人被追蹤權利。
總結
許多人認為,免費的商品就是最划算的。但大家是否有思考過所謂的「免費」是否只是表象呢?就本報告探討的社群網站與搜尋引擎案例而言,也在其相關聲明中提及若使用這些服務時,需要提供使用者的相關資訊。在這種條件下,有人認為無傷大雅,但有人卻認為權益受損。
但即使用戶們為了保護自己調整了相關設定,Facebook與Google仍有權力蒐集使用者的相關資訊,如果使用者想要確實的達成保護自己的目的,最好的方法就只有完全不使用。
然而資訊化的社會,人事時地物皆與其相關,我們很難與其完全的斷絕關聯,所以只能盡力的調整好相關設定,盡量完善的做好保護的措施。
參考資料
(a) 王之杰、曠文琪、邱碧玲(2011)。新裸奔時代。商業週刊,1228期,第110-112頁。
(b) 楊士範(2014)。Google到底知道你多少秘密?9個你用不到但應該知道的Google連結。
網址: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93793/。
(c) Naso拿手網(2011)。【Facebook隱私提醒】廣告隱私是真的,FB將取得你的照片發佈權是謠言。
網址:http://naso.pixnet.net/blog/post/3383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