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Roberta Cozza、Stephanie Baghdassarian、呂俊寬
(本文轉載「CIO IT經理人」雜誌 2018年11月號 NO.89 Page10-11)
人工智慧將為家庭和職場帶來最吸引人的使用者體驗!
有鑑於「情緒人工智慧」(emotional AI)系統 (又稱為「情感運算」,affective computing)技術 愈趨成熟,Gartner預測到了2022年,個人裝置將比 使用者的家人更了解其個人情緒狀態。人工智慧技 術帶動的多股顛覆性力量,也正重新塑造我們與個 人科技互動的方式。
Gartner研究總監Roberta Cozza表示:「情緒人工 智慧系統使日常生活中的物件得以偵測、分析、處 理人類情緒狀態和心情,並據此做出回應,提供更 好的生活情境和更加個人化的體驗。科技廠商若要 與時俱進,就必須將人工智慧全面整合到裝置產品 中,否則將被市場邊緣化。」
A p p l e S i r i 、M i c r o s o f t C o r t a n a 和 G o o g l e Assistant 等虛擬個人助理(VPA),以及其他搭載 人工智慧技術對話系統的興起,也帶動了目前情緒 人工智慧系統的發展。由於虛擬個人助理廣受大眾 歡迎,也讓它成為情緒人工智慧自然發展的最佳場 域。
舉例來說,有58%的受訪者願意讓人工智慧接 手部分工作,以節省時間(如圖)。而有53%的受 訪者會以節省開銷為前提使用人工智慧。Gartner研 究總監Stephanie Baghdassarian指出:「人工智慧 能為我們找出某樣商品最優惠的價錢,或前往特定 目的地的最佳路徑,省下過路費和燃料的相關花 費。」
此外,有47%的受訪者表示,如果人工智慧能 讓人更容易取得旅遊、交通導航以及日用品消耗細 節等資訊,他們就願意使用人工智慧。上述這些都 是虛擬個人助理在生活中協助使用者的常見情境。
Stephanie Baghdassarian進一步補充:「社交、 自我形象投射和娛樂是人們使用多數個人科技的主 要原因,但使用人工智慧時,消費者會考慮比較實 際,而非消遣性的應用。」
目前第二波情緒人工智慧技術興起,透過人工 智慧能讓更多的顧客體驗情境增加價值,包括教育 軟體、電玩遊戲、診斷軟體、運動和體能表現,以 及自動駕駛汽車;這些應用目前都已處於開發階段 或進入試驗階段(pilot phase)。
舉例來說, 電動遊戲「恐怖心跳」 (Nevermind),就使用以情緒為基礎的生物反饋技 術來偵測玩家心情,再據此調整遊戲等級和難度; 現在還有車內系統可察覺駕駛人焦慮程度,藉以調 整車輛煞車的反應度。這兩個例子都利用了視覺感 測器及可追蹤情緒的人工智慧軟體來進行即時的情 緒分析。
Roberta Cozza指出:「這些現有產品的原型和商 用產品,透過分析臉部表情、音調和行為模式的數 據點(data point)來增加情緒脈絡,在未來將可大 幅強化使用者體驗。除了智慧型手機和家庭連網裝 置外,穿戴式裝置及連網汽車也將透過電腦視覺、 語音或感測器,來收集、分析並處理使用者的情緒 資料,再根據使用者的渴望和需求進行調整或做出 回應。」
消費者願意使用人工智慧的原因
Gartner對個人裝置所做的預測
Gartner預測,到了2021年,將有10%的使用者因為 穿戴式裝置改變生活方式,從而延長平均6個月的壽命
隨著情緒人工智慧的演進,特用裝置展現了極 大潛力,例如醫療用腕帶,能預測命危狀況並有助 於及早反應。這些穿戴式裝置還能全天候偵測病患 的心理健康,在必要時立即向醫師和看護人員發出 警訊。另有廠商正在開發能提供診斷和治療服務的 特殊應用程式,有助於辨識憂鬱症或給予自閉症兒 童相應的協助。
Gartner研究副總裁Annette Zimmermann指出: 「即使是基本款的穿戴裝置,也可改善健康狀況。 我們發現有越來越多使用者在採用穿戴式裝置後積 極改變自身行為,這樣的正向影響不僅限於使用者 的運動量,更有證據顯示,在每10個智慧手錶和健 身手環使用者當中,有一到兩位會因為穿戴這些裝 置,而發現睡眠呼吸中止症或心律不整等狀況。」
到了2020年,60%的個人裝置廠商將使用第三方人 工智慧雲端系統,來強化其所提供的功能和服務
以雲端為基礎的人工智慧技術,正為各式各樣 的連網裝置帶來令人驚豔的使用者體驗。
由於具備 吸引力十足的成本模式、使用簡便的整合功能,以 及能創造豐富服務的潛力,讓Google、微軟、亞馬 遜、騰訊、百度和IBM等科技巨擘相繼推出的各式 雲端服務。其中虛擬個人助理和自然語言技術的使 用更為頻繁,為裝置廠商採用雲端人工智慧服務的 主要催化因素之一;此外像是亞馬遜Echo和Google Home等以個人虛擬助理為基礎的無螢幕裝置採用率 上揚,也進一步推升雲端人工智慧服務的使用率。
Gartner研究總監Anthony Mullen認為:「開始 有一些備受關注的廠商採用這些服務來擴大業務所 能觸及的範圍。Fitbit使用Alexa Skills,讓用戶能 透過虛擬個人助理取得個人統計資料和功能,正如 Nexflix利用Actions,讓Google Assistant語音控制其 服務一樣。不過廠商最終競爭的將是最佳使用者體 驗和最智慧的產品,而不是產品背後的技術。」
在2022年,結合機器學習、生物辨識和使用者行為 的資安技術將成為數位驗證的大宗,而密碼的使用 比例將縮減至不到10%
對於個人裝置來說,以密碼為基礎的簡單驗證 已經越來越不具效益。即使是現在極受歡迎的生物 辨識技術「指紋驗證」,由於容易受到灰塵與汗水 等汙染物影響,其成功率大概也只有75%。
Gartner研究總監呂俊寬指出:「使用者需要更 方便、正確率更高的方式來解鎖裝置。若要改善使 用的方便性、自助服務和無摩擦(frictionless)驗 證流程,安全技術必將結合機器學習、生物辨識和 使用者行為。未來五年內,新的安全技術將可辨識 使用者、預防詐騙並偵測自動化威脅,例如惡意軟 體、遠端存取木馬程式和惡意機器人。」
隱私問題仍使消費者對人工智慧的應用存疑,並對 其中代表的意涵感到憂慮
Anthony Mullen坦言:「有65%受訪者認為, 人工智慧不僅無法保護隱私,甚至會破壞隱私。由 於系統溝通的對象正一步步由人類改為機器,速度 也逐步加快,因此IT主管必須替不同的人物打造相 應的人工智慧,以滿足多樣的觀點和偏好。此外, 他們還必須尊重使用者隱私,同時使用人工智慧工 具來協助達成隱私和透明度目標。」(本文作者 Roberta Cozza、Stephanie Baghdassarian、呂俊寬 現 職皆為 Gartner 研究總監)
●全文轉載內容(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