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畢業於臺大藥學系第五十屆,藥學教育賦予我剛強的專業知識應對醫藥難題,亦觸動我柔軟的人文情懷,使我選擇進入臺大臨床藥學所碩士班深造,經過醫院臨床實習與撰寫論文的完整訓練,進一步培養我對病人問題敏銳的觀察力與縝密的思考能力。在碩士論文研究之相關主題中,我對於免疫發炎反應於心血管疾病致病機轉中所扮演的角色產生濃厚興趣,並在教育部「學海築夢」計畫及臺大藥學系與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 OSU) 藥學院之合作計畫下,成為臺大臨藥所第一屆前往OSU醫學中心實習的學生。我在OSU藥學院教授Dr. Cynthia A. Carnes的實驗室與其經營的抗心律不整藥物藥師門診中深受啟發,立定方向,有志運用所學結合基礎研究與臨床服務。碩士畢業後,我於臺大臨床醫學研究所攻讀博士,結合臨床與實驗室研究方法,利用迷你豬動物模式,針對免疫系統伴隨的慢性發炎反應,探討心臟植體排斥與心肌梗塞引起心臟衰竭的致病機轉,並發展幹細胞免疫調控策略。同時,我投入臺大心臟科門診的藥事服務,累積臨床實務經驗。因此,博士班期間我除了發表基礎研究刊登於免疫學領域與移植學領域前20%排名的期刊,亦發表臨床藥學研究刊登於一般醫學領域前35%排名的期刊。取得博士學位後,我先後在臺大醫院醫學研究部和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奠基於人類誘導型多潛能幹細胞分化的心肌細胞大規模量產的技術性突破,利用病人特定的心肌細胞進行藥物毒性測試,研究心臟毒性生物訊息傳導途徑。未來期望能結合幹細胞與臨床既有之免疫抑制劑,建立最佳的免疫抑制療程;利用人類心肌細胞平台,發展新興標靶抗癌藥物合併傳統化療藥物誘發心毒性之生物指標與心臟保護劑;並建立心臟衰竭與心臟腫瘤科照護之藥事門診,促進臨床藥師之服務與教學成效。
學術研究之餘,自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我擔任新生報專欄撰述委員,每週定期在「莞語專欄」發表醫藥新知文章。自2012年起,我成為慈濟人醫會的藥師志工,定期與醫療團隊往診至偏遠地區,如貢寮、雙溪、平溪、瑞芳等地,參與藥事服務,為當地居民提供用藥指導與諮詢。我也投入社區獨居老人的關懷訪視服務,將慢性病用藥評估融入訪視。另外,我定期在社區長者的樂齡學堂講座中分享用藥知識,建立安全用藥觀念。見習慈濟的四大志業後,我於2016年受證為慈濟委員,也訂定了人生的終生方向。
我的生涯長程目標為致力於臨床藥學教育;同時,我亦深知「九層之塔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的精神,研究成果從實驗室到應用於臨床醫療之路,其差距可能比想像中要更漫長,但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之間並不總是涇渭分明,期許自己利用轉譯研究,將基礎研究的成果轉化為實際的醫療技術與藥物以運用在臨床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