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台灣共有超過三十萬名外籍勞工,其中有十四萬為外籍幫傭與監護工,她們漂洋過海、離開自己的家庭,來照顧台灣的老人與小孩。作者於1998-1999、2002-2004年間針對進行家務移工的遷移經驗與雇用關係進行田野研究,在天主教堂、台北火車站、清真寺,結識了近百名來自菲律賓和印尼的女性。作者同時也訪問了五十多位的台灣女雇主,她們透過雇用廉價的外籍勞動力,來外包家務、母職與孝道,試圖緩和工作與家庭、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緊張衝突。僱用家務移工的台灣家庭的日常生活,可說是「屋簷下的全球化」,成為探索當代台灣的族群關係與認同政治的重要研究場域。
本書用「跨國灰姑娘」的比喻,來描述女性移工的多重複雜處境。跨國遷移的旅程,對她們來說,既是解放,也是壓迫。她們或可藉此脫離母國的貧窮、不快樂的婚姻,追求經濟的獨立、探索未知的國度、與實踐現代性的想像,但她們在台灣往往面臨仲介剝削、種族歧視、高壓的勞雇關係、與台灣外勞政策所強化的弱勢位置。本書也探討她們的「跨國母職」與「愛的勞動」,一方面,她們透過匯款、禮物與手機簡訊,來維繫與家鄉子女的連帶。另一方面,她們扮演著台灣小孩的代理母親、台灣老人的虛擬親人,情感連帶固然帶來工作的意義感,以及遠離家人時的移情認同,但也可能面對小孩母親的妒忌、約滿時的分離痛苦,以及以愛為名、勞動權益的損失。
多數的台灣雇主先前並沒有雇用幫傭的經驗,也就是本書所謂的「新富雇主」。她們的經驗與認同,反映出當代台灣社會在階級形構、性別關係與家庭型態多方面的轉變。雇主與幫傭之間的關係,在地理上親近、在地位上疏遠。本書探討台灣雇主如何透過飲食、語言、空間、工作內容、互動方式來協商彼此的社會距離,作者也比較雇用說英文的菲傭,與雇用學歷較低的印傭,有怎樣不同的互動與待遇上的差異。此外,當另一個女人進駐私密的家庭生活後,女雇主與先生、小孩、婆婆之間的關係產生若干變化,本書也呈現女雇主如何透過重新界定妻職、母職、婆職的意義,來確保女主人與女傭之間、母親與保母之間的分工與地位區隔,她們在外包家務的同時,也持續在協商自我的性別認同,以及強化階級與族群的差異與權力關係。
本書榮獲2010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2009年開卷十大好書獎,以及2009年金鼎獎最佳社會科學著作
詳請請點選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