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台大化工系網站英文版

中央研究院院士

王倬 第14屆 王倬院士1959年至1960年於臺大化工系擔任助教。1966年至1977年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化學系任教,1970年第一學期擔任臺大化學所客座教授,1977年轉任哈佛大學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教授,並自1988年起擔任生化及分子生物學Mallinckrodt講座教授。
 
王校友對DNA雙股螺旋和超螺旋結構的研究有重大貢獻,並發現DNA多種功能所需的拓撲異構酶(topoisomerase)。王校友曾任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所所長(1986-1987)、並榮獲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美國國家分子生物學術獎等無數學術榮譽獎項。
林聖賢 第15屆 林聖賢院士1958年於台大化工系學士班畢業,1960年台大化學碩士畢業,1964年就取得猶他大學博士學位。1964-1965於哥倫比亞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員,自1965年起於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化學系擔任教職,1972升任正教授,1988年榮獲校董榮譽教授。林校友於198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1993年返校擔任台大化學系教授與中研院原分所所長,1994年獲聘任中研院特聘研究員。
 
林校友專長理論化學,獲獎無數,包含臺美基金會科技獎、日本森野講座教授、第十一屆張昭鼎教授紀講座、交通大學應用化學系終身講座教授。
黎念之 第21屆 黎念之校友為台灣出身之赴美學者中同時為美國國家工程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及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之第一人,現為恩理化學技術公司(NL Chemical Technology, Inc.)董事長兼總裁。1955年台大化工系畢業後,黎校友赴美深造,1963年在Steve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獲得化工博士學位。之後在美國Exxon,UOP,AlliedSignal等公司擔任研究工程師及研究中心所長等職。他在膜分離科學技術及表面化學領域的傑出貢獻對化學工程學科及相關學科領域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影響,並在國際化工界享有盛譽,獲得無數榮譽獎項,在2000年更獲得珀金獎章(Perkin Medal),珀金獎章是美國化學工業界的最高榮譽獎項,專門授予對化學工業作出特殊貢獻的科學家。1965年起黎博士先後發明液體膜分離技術、潤滑油脫臟新方法、原油脫鹽、沙油提煉工程等技術,獲得煉油工程、高分子膜分離氣體和液體及液體膜應用的美國專利40餘項,他的液體膜研究成果在太空技術、化工、石油化工、環境保護、資源再生利用、醫藥及生命科學等領域已獲廣泛應用。黎校友在工業研究上的如此卓越表現,實值得我們推崇及表揚。
范良士 第26屆 范良士教授為美國國家工程院士,在民國59年(1970年)畢業於台大化工系,隨後赴美深造,在西維吉尼亞大學獲得碩士及博士學位,並在堪薩斯大學獲得統計碩士學位。完成學業後於1978年受聘俄亥俄州立大學化工系任教,在1985年晉升為正教授,於1994年至2004年擔任該系系主任。現為該校終身傑出講座教授及C. John Easton工程講座教授。

 

范教授在學術上之成就包括發表230篇之期刊論文、三本專書著作,其中在1989年所著有關氣液固三相流體化系統一書成為在該領域中被引用最多之書籍。他受聘為Powder Technology之美國區域主編、中國化工會誌(台灣)之國際主編、及其他多種期刊之顧問編輯。范教授在基礎及應用研究上之成果對許多商業化程序之設計與操作都有直接貢獻。他擔任二十多所公司、國家研究所、及其他研究機構的顧問,也擁有多項專利,其中研發成功之OSCAR程序用於燃煤煙道器之潔淨,已在俄亥俄州之McCraken發電廠中進行商業性之示範,專家預測僅就俄亥俄州而言即可節省數億美元之能源費用。范教授在各方面之卓越成就使他獲得30多種國際性及校際性之榮譽與獎項,包括著名的Malcolm E. Pruitt Award、Alphi Chi Sigma Award、Tomas Baron Award、Fluidized Process Recognition Award、西維吉尼亞大學傑出校友獎。最近又獲得俄亥俄州立大學最高榮譽的Joseph Sullivant勳章及美國化學會(ACS)之Murphree Award。

 

范教授雖身處美國,但仍不忘國內科技之發展,他與國內學術界及產業界的接觸相當頻繁,曾多次回台專題演講及指導先進技術,為中國化工會誌擔任國際主編,對產、官、學合作所做之貢獻為學術界研究樹立了最佳典範。

楊祖保 第27屆 楊祖保教授為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在民國53年(1964年)畢業於台大化工系,並於1968年及1971年在美國耶魯大學取得化工碩士與博士學位。楊教授隨後在紐約大學、接著到Argonne國家實驗室、Alcoa公司、Brookhaven國家實驗室工作,1978年起到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化工系任教,於1989-1995年間擔任系主任,1995年起楊祖保教授應邀到密西根大學化工系擔任系主任至2000年,目前為該系Dwight F. Benton講座教授。

 

楊教授因在開創吸附程序的理論、方法及材料,應用於困難的分離與純化需求上有卓越的貢獻而獲選為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楊教授已發表350多篇與吸附、新吸附材料、污染控制用觸媒、奈米碳管研發等相關的學術論文,撰寫"Gas Separation by Adsorption Processes","Adsorbents: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New Direction in Sorption Technology"等專書,並獲得美國專利20餘件(部份由資助單位擁有)。楊教授的研究成就極為傑出,也因而獲得眾多知名獎項,包括:美國化工學會頒發的the William H. Walker Award, the Institute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Industrial Gases Technology, the Clarence Gerhold Award for Separations,美國碳學會頒發的SGL Carbon Award,以及美國化學學會頒發的2003 ACS National Award in Separat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等。楊教授也應邀擔任美國化工學會理事,美國碳學會諮詢委員,國際吸附學會理事等等,也應邀擔任多種知名期刊或叢書包括Adsorp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Adsorption – Journal of IAS,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Separation & Purification Reviews,Applied Catalysis,Carbon,Imperial College Press, Chemical Engineering Series等等的諮詢委員、總編輯、榮譽編輯等。

 

楊教授對國內化工科技發展熱心參與,曾應邀回國演講,並至母系參觀訪問,對提攜後進,不遺餘力。楊教授在學術上的傑出成就,提升了母系在國際上的學術地位,對母系有極為卓越的貢獻。

廖俊智 第30屆 廖俊智校友於1980年台大化工系畢業,1987年取得威斯康辛大學博士學位,隨後在紐約柯達總部任職三年,1990年於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化工系任教,1997年轉任教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現為該校化學及生物分子工程系教授。廖教授主要的研究包括生物基因和下一代生質燃料、轉錄與新陳代謝網絡分析、基因-新陳代謝迴路、一氧化氮新陳代謝等領域。廖教授在科學與工程領域的傑出表現,獲得國際許多重要獎項肯定。2013年廖教授獲選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2014年獲選成為中央研究院院士,2015年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廖教授在生質能源領域的研究表現突出,並獲聘聘為UCLA Ralph M. Parsons基金會講座教授,他領導的代謝工程與合成生物實驗室研究團隊在生質能源方面取得重大學術突破,成功將細菌裡的不同物質轉化成化學品,此技術量產後每年可替代四分之一的石油燃料,也可為地球減少5億噸(約8.3%)的碳廢氣。在2008年廖教授發現一個化學轉化的新途徑,獲得能量密度較高,不會有腐蝕性,不需混入汽油即可直接加入汽車中使用的「異丁醇」。除此之外,他所領導研究團隊,研發多種合成代謝途徑, 用以轉化不同再生資源, 根本解絕生化反應碳效能不足的瓶頸。廖俊智校友在科學及其工程研究上的如此卓越表現,實值得我們推崇及表揚。

何文壽 第30屆 何文壽校友1966畢業於本系大學部,1971年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獲得化工博士學位,目前是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化工與材料科學學系教授。何教授對於膜分離技術的創新、應用與商業化有卓越貢獻,獲獎無數,包括工業研究100傑出成就獎、新澤西發明大會及名人堂年度發明家獎、最傑出工程專業與學術出版獎章,以及美國化學工程師學會Institute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Industrial Gases Technology , Clarence G. Gerhold Award 與Lawrence B. Evans Award等。2002年何教授獲選為美國國家工程科學院院士,2009年成為美國化學工程師學會會士,2014年獲選中央研院院士。

 

何教授具有豐厚實務經驗,在工業界負責研發工作長達28年,擁有超過100項美國與國際專利,曾任Xerox公司、美國Exxon石油公司研發部、Commodore Separation Technologies技術副總裁。Exxon公司期間,與研發團隊共同開發出FLEXSORB技術,大幅降低煉油廠的硫排放問題,減低酸雨形成的機率,對環境保護貢獻極大。何教授也是世界知名的薄膜研究學者,在液膜技術,高通量反滲透膜,及二氧化碳分離膜等研究領域上,居於世界領導的地位。何教授將理論化為實際,開發新的技術解決工業污染以及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在科學與工程方面的成就,獲得國際上高度的肯定與認同。

陳鎮東 第34屆

陳鎮東校友1970年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化學工程系,之後赴美國邁阿密大學海洋學院進修,分別於1974年和1977年榮獲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陳校友專攻海洋學,現任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研究講座教授,專注於碳化學與全球變遷的研究。

 

陳校友探索三大洋及南、北極的碳循環,並指出東海漁場營養鹽來源的誤解,在全球碳循環及生態研究方面取得顯著成就,在亞太區海洋學者評比中名列第一,並在全球海洋科學學者排名第七。陳教授發表多篇高影響力學術論文,並榮獲日本琵琶湖生態獎,是臺灣首位獲此獎的學者。陳校友曾任國際科學理事會「國際地圈生物圈計畫」副主席七年,對全球科學研究做出重要貢獻。此外,陳校友的研究成果被納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 AR6)的報告,為全球應對氣候變遷提供了重要的科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