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倬博士現任美國哈佛大學生化及分子生物學Mallinckrodt講座名譽教授。其於1959年畢業自台大化工系、並於1959年至1960年擔任台大化工系助教;在1964至1966年於加州理工學院擔任研究員、1966年至1977年至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化學系任教,並在1977年轉任哈佛大學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擔任教授,並於1983至1985年擔任該系主任,自1988年起擔任該系Mallinckrodt講座教授直至2005年退休,於2005年起為Mallinckrodt講座名譽教授迄今。
王教授在赴美後,曾多次返台,對台灣在生物化學領域的研究發展極具貢獻:1970年曾於台大化學系擔任「國家客座教授」。1980年代,王教授更積極參與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的籌劃,他於1986至1987年返臺,任職於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學綜合研究室擔任第一任籌備室主任,此研究室為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之前身,王教授的返臺協助,為台灣的遺傳工程學研究以及分子生物學研究所的成立奠定基礎。
王倬教授的專長為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工程學,王教授最大的貢獻之一,是首次發現於DNA複製時擔任重要角色的酶—拓撲異構酶(Topoisomerase),拓撲異構酶負責催化DNA長鏈的接合與斷裂,直接參與與控制DNA拓撲構形改變的過程。王教授的發現,對DNA結構的複製與形成,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在醫學領域上,有許多藥物是藉由干擾細胞中拓撲異構酶的作用而產生療效,其中包括若干抗生素與癌症化學治療藥物,分別是干擾細菌與癌細胞中的拓撲異構酶的作用,進而抑制其生長與繁殖。王教授的研究,被認為是在1962年詹姆斯.華生(James Watson)、克里克(Francis Crick)與威爾金斯(Maurice Wilkins)發現DNA雙螺旋結構,也為此研究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後,對DNA的研究最重大的貢獻之一。目前許多遺傳工程學的發展,都是奠基在王教授的研究基礎之上。
王倬教授的研究生涯中,研究成果極為傑出,共發表研究論文超過250篇,其以DNA Topoisomerases為題,發表在Annual Review of Biochemistry的論文,自1980年代發表後,已累積逾四千次的引用。其發表在Nature, Science, Cell, Cancer Research 與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等頂尖期刊的論文逾60篇。除了研究論文外,王教授並著有三本著作,其中與同僚合著的物理化學領域教科書Physical Chemistr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in Biological Sciences為此領域之重要書籍,本書除英文外,尚有多種語言之譯本。其以DNA拓撲異構酶為主題之專書Untangling the double helix: DNA entanglement and the action of the DNA topoisomerases 於2009年付梓,成為此領域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書籍。王倬的眾多著作,自然成為遺傳工程研究的必讀文獻。
王倬教授作育英才無數,其所指導的學生中不乏世界知名的學者:中央研究院劉昉院士、謝道時院士等,都曾為王教授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研究室的研究人員,接受王教授的指導。劉院士在基因穩定性與老化現象的分子機制研究領域,以及謝院士在拓撲異構酶及其在癌症治療的相關研究,均在王教授指導期間奠下深厚基礎。
王倬教授對DNA雙股螺旋、超螺旋結構的研究有重大貢獻,並發現DNA多種功能所需的拓撲異構酶。王教授因其傑出的研究,獲獎無數,其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任教期間,擔任 Adolph C. and Mary S. Miller Professor (1973-1974)。其於1983年獲得美國國家分子生物學術獎,以表彰他在 DNA 雙螺旋拓撲特性的重要研究,以及發現了 DNA 拓撲異構酶;並於1984年獲得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Chancellor's Distinguished Lecturer。王倬教授也獲選多所國際級研究機構之院士,包括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82)、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86)、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等無數學術榮譽獎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