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本系B66級學士系友,中興大學前工學院院長
文◎袁蕙芸 / 圖◎王國禎特聘教授提供
B66 學士級王國禎系友,畢業後於 UCLA,取得碩士學位(1984-1986)及博士學位(1986-1991)。他是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ASME)的Fellow,曾擔任中興大學工學院院長,目前為中興大學機械工程系特聘教授以及生醫工程研究所合聘教授。他的專長和研究方向包括生醫感測、奈米技術、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他在教學和研究方面成就傑出,曾獲得多項重要獎項,包括中華民國自動化科技學會會士(2023)、科技部的「未來科技獎」(2023)、「未來科技突破獎」(2020)、科技部傑出研究獎(2019)等。他曾與臺中榮民總醫院、中央研究院和昇陽國際半導體合作,連續四年(2016至2019)榮獲七項國家新創獎,並於2022年再度榮獲兩項國家新創獎。
幼年成長於高雄市阿蓮區,那時學校人數稀少,全年級只有二十幾個同學,放學後他喜歡去溪流釣魚、抓青蛙、爬樹採水果,並沒有花太多心思在課業上,到了六年級下學期快畢業時,父親將他轉學到屏東舅舅家開始認真學業,直到升上國二,父親在高雄與鳳山邊界處購置房產,又將他轉入大仁國中(第一屆),當時父親工作地點在太魯閣附近,轉學時並未立即辦理入學,他終日徜徉於明媚山水間,待實際入學時,暑期輔導課程已經開始一陣子了,經過努力研讀後考入了高雄中學,但由於努力不夠,首次聯考失利僅考上海洋大學造船系,決心翌年重考並順利進入臺大機械系。
憑三民主義考上臺大機械系
當時班上同學從桃園以南劃分,南北人數各半,來自南一中、雄中的同學多半一起住在學生宿舍,相處也多一分熟稔。回憶起上課趣聞,王院長笑說:「每堂上課,班上有兩位同學總是固定坐在最前排,國父思想老師只提醒大家要記得來考期末考,接著就對著這兩位同學講課,其他人在不在似乎都不重要了」,期末考才會現身考試的他,還領到了工學院的三民主義獎學金,大學聯考三民主義拿到95分的他笑說:「我大概是靠三民主義考上臺大機械系的吧」。大一修的微積分,他與全班一半的同學被當掉、還有李鴻禧老師教授的憲法、大三周賢福老師教授的熱傳學也都沒過關,所幸當時有補考制度,才使成績單上沒有不及格的紀錄。印象中,導師是周廣周教授,常和謝承裕教授在西式自助餐廳一起合辦導生聚,兩位老師的紳士風度讓他記憶深刻,此外他也在退伍後回到系上擔任過前教育部長鍾皎光教授的課程助教。
職業賴以養家活口,事業用來發展興趣
大三開始是個忙碌的時期,他參加了「花藝社」,社員從十幾個人開始,擴增到一兩百人,在社團自建頗有規模的花園中蒔花弄草,很是有趣。同時他又被推選為班代處理班務,服務同學,然後還加入中工會學生分會,舉辦全臺著名企業如裕隆、中鋼、臺中精機等參訪活動,從交通遊覽車的聯繫,到溪頭、澄清湖的住宿安排,過程中不僅讓同學間情感更加熟絡,也獲得了很多籌辦擘劃的經驗。另外,他也在曉園出版社打工,協助解答版的英翻中工作。王院長勗勉同學,也許對所唸的科系不是極感興趣,但是只要不討厭不排斥都值得一試,當年他因為微積分的分數不理想,以致申請某校教職時通過了系、院教評會,卻在校教評會因微積分成績不佳而被否決,所以提醒同學們除了投入社團活動外,課業也要兼顧。王院長以自己求職受阻的經驗叮嚀同學,大學時期的成績非常重要,一定要以學業為主,課業優先,畢業後無論繼續升學申請學校,或是選擇踏入就業市場,不好的學業紀錄可能造成影響,它會使你連進入第一關面試的機會與資格都沒有,有了優良的學業成績,才能有展現自己的機會。「職業賴以養家活口,事業用來發展興趣,要先顧好生計,才有機會發展興趣」。
兵校歲月 有緣相識「龍的傳人」李建復
在鳳山步兵學校服兵役時,他擔任實習隊長,和傳唱「龍的傳人」的實習輔導長李建復結為好友,熄燈前李建復還會拿把吉他自彈自唱,二人同時留任步校,因國防部欲借調李建復至藝工隊,步校將李建復安排為兵器教官,王院長則留在中隊當區隊長,也利用熄燈後時間準備托福與GRE,退伍前也獲當時的步校李楨林校長(後擔任陸軍總司令)同意撰寫申請學校之推薦信,退伍後回系上擔任助教,並成功申請到UCLA,攻讀碩士與博士學位。他的博士指導教授來自澳門,畢業於UC Berkeley,給了他一個廣義的Fuzzy 研究主題,因題目廣泛且當時的電腦為8086,僅能進行簡單模擬,無法實際應用於實體控制,故較不易很快產出成果,王院長還特別去修習Computer Science的類神經網路與AI課程,將其結合應用在控制上,此時他因緣際會進入了全世界第一家3D列印公司(3D System Inc)擔任工程師,由於仍然在學,因此和指導教授報備後,白天上班,晚上回實驗室進行研究,於3D System期間受到同事的熱心教導,學習到許多如何設計製造、精進AutoCAD繪圖等技術,以色列籍的老闆很倚重他,若當時持續留在這間日後成為跨國企業的公司,結果應有極大差異。然而,考量到全職工作及往返交通太過耗時,加上類神經網路於控制系統之應用已有初步之成果,他決定暫別工作,專心撰寫博士論文,博士論文題目為「Unsupervised Adaptive Neural-Network Control of Complex Mechanical System」, 可能是機械領域最早的類神經網路博士論文之一。
取得博士學位後,從前的同窗室友邀請他至波音Aerospace的子公司Dowty Aerospace服務,恰巧主管也是臺大機械畢業的老學長,指派他執行福克50之Fly by wire飛控系統,也涉略原本應具有公民或綠卡身分才能參與之F-15飛控系統。由電腦模擬以及與現場人員合作製作元件都增進了他對飛控領域的了解。於UCLA就學期間他也參加臺灣同學會,取得博士前一年暑假與臺灣同學會夥伴至美西與美東臺灣同鄉會夏令營表演布袋戲,演繹當時臺灣留學生的生活點滴,也激起了他想憑藉所學,回臺為社會貢獻心力的念頭。於是在申請到中興大學的教職時,便放棄波音子公司的工作,賦歸返臺。
只要有心、努力 就有機會發揮影響力
初到中興大學機械系,系上電子學、電工學是由兼任教師授課,為了讓學生的課業問題能獲得即時解決,院長決定利用暑假時間備課親自開授,即便大學時的電子、電工學是由電機系的吳、郭、余(魚)三位老師授課,沒有學得很扎實。他也建議系上教學並非聘任新老師唯一指標,只要有心,願意花時間準備,開課並非難事。王院長回臺後的研究仍以類神經網路為主軸,至今被引用最多的二篇論文仍是與類神經網路相關,發表於IEEE Neural Networks與IEEE Industrial Electronics的論文。1999年升等教授後,逐漸將研究方向轉向生醫與奈米,也體認臺灣國際化與國際合作之重要性,積極參與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之Micro & Nano System Division的會務,分別於2019與2020擔任ASM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Micro and Nano System之Program Chair與Conference Chair,也執行過臺灣-美國、臺灣-以色列、臺灣-俄羅斯雙邊合作計畫,以及臺灣-加拿大之龍門計畫,逐步建立起參與同學自信心,勉勵他們努力就有機會發揮影響力。
機械系的學習範疇相當廣泛,最終的目標是能夠舉一反三,將所學融合應用產業化,俗話說「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當年教機械設計專題的蔣君宏、操著日式英語腔調的翁通楹等資深老師皆教學嚴謹,無論作業或畫圖都要求非常嚴格,博士班的指導教授更強調要用心做自己的學問,專業養成的訓練過程是艱困的,要督促自己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研究實證、進而延伸發想出更多的研究面向,至今回想起來,最銘感於心的就是當初鞭策學生最嚴格的老師。
引領中臺灣躍進智慧機械之都
王院長的行政經歷始於工程科技研發中心主任,當時正值全球興起奈米技術風潮,他與工學院薛敬和院長共同創立奈米中心,並擔任教學組組長,致力培育奈米專業人才,後來又接任教育部專案成立之生醫工程研究所所長,與時任臺中榮總免疫科主任,現職亞洲大學附設醫院蔡肇基副院長共同執行衛生署奈米國家型計畫,進行多項過敏病人及基因體蛋白質檢測,四年多來,不僅研究成果多篇發表於生醫檢測頂尖國際期刊,更在2016、2017年連續獲得國家新創獎殊榮。接著學校與國衛院合作成立組織工程再生醫學博士學程,派任他為生科中心副主任擔負組織工程再生醫學博士學程之評鑑重責,由於王院長廣泛具有生醫、機械、奈米、半導體電子相關等多項領域專業,更被掄舉良才獲選為工學院院長,開始致力走向工業4.0,並配合蔡英文總統「5+2」產業創新政策,協助提出智慧製造白皮書,將臺灣從精密機械升級為智慧機械,以創造就業並擴大整廠整線輸出,進而帶動中臺灣成為智慧機械之都,使口號與想法落實,鏈結院系與教育部智慧機械的人才培育計畫,卸任院長職又與電資學院合作推動國防關鍵系統研究發展中心,投入無人載具(無人機、地面無人載具)研發與國防應用,充分結合機械流力、材料、製造、電控、電機、電子通訊、影像、光學、導航軟體等技術,使無人機在軍事國防外,能更廣泛地在精準農業、環境監測、空拍測繪、物流、醫療運送及風機電塔巡檢等應用面有突破性發展。
生物是發現、工程則是創造
王院長樂於提攜後進,號召年輕教師共同參與合作計畫,也組成以大學部學生為主體之無人機飛手讀書會,鼓勵大學部學生培養學習興趣與精進專長技能,進而能考取無人機專業執照,在日益激烈的少子化競爭中,建立校系發展特色,吸引並留住優秀學生,他認為惟擁有優良的研發團隊與教研環境,老師才能確保研究和論文品質,促進學研技術的永續發展。王院長秉持「忘記背後,向著標竿直跑」的信念,無論身處何位,勇往直前堅持做到最好。學生常因對生物相關領域的知識較不足,沒有信心進入他帶領的奈微米系統實驗室,他啟發學生「生物是發現、工程則是創造」的觀念,生物是發現上帝創造已存在的東西,工程則是發明創造新的事物,這是兩種不同的思惟,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督促學生務必動手實作,透過實作才能真正發現問題,積極活絡實驗室每天都能有新發現、欣賞新成果的精神。
全心投入 精進專業奮力不懈
世代更迭,網路發達,資訊量充裕,搜尋便利,在在改變了學生的學習風氣與態度,實驗室已不復見同學日日挑燈夜戰到深更,如今,周休二日,朝九晚五的學習辦公化取代了以校為家的熱情型態,師生都在互相適應與調整,院長教導學生治學要腳踏實地、按部就班,持有團隊精神,願意全心投入,在舊有的研究投注新的創想,發表的論文也都將學生列為第一作者,肯定他們的研究貢獻,他也提醒同學要鍛鍊強健體魄,維持身心健康,才有本錢繼續邁前。喜歡跑步的他,大學時曾奪得工學院運動會800公尺比賽冠軍,在美求學也有每天跑步6公里的習慣,兩三年前還成功攻頂玉山,即使工作繁忙,每天下班後仍保持跑步半小時來維持良好的體能,繼續為精進專業領域科技工程努力不懈。
█ 2021年12月登玉山
█ 2016年獲四項國家新創獎
█ 中興大學國防關鍵系統研發中心無人機團隊
█ 2024年二月於東京奈米展
點閱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