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船舶及海洋技術研究中心

簡介

  • 日期:2018-09-12
  • 四面環海之台灣,位於亞太航運之中心:在地理環境上具有發展造船工業之優厚條件,且國內除了一般之商船外,海防之鞏固,漁業或海洋之開發、海上遊憩活動之發展等,均需要船舶來配合。另一方面與造船工業相關之技術與應用所涵蓋之領域極為廣泛,具有產業所須之廣度與深度,故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相當重要之角色,為帶動國家工業整體發展,展現國力之重要指標,是海島國家在發展工商業時之適當選擇對象。有鑑於此,二、三十年來政府及民間同心協力發展造船產業,至目前為止已具備了相當的工業基礎,每年產值在世界造船市場上佔有一席地位,排名全世界第四名,對國艦國造之國防政策亦擔負了重要任務。
  • 台大工學院為配合國內發展造船工業: 先後於民國六十二年及六十五年成立造船工程學研究所及造船工程學系,除了培育眾多造船人才外,亦積極從事船舶科技之研究,對國內造船技術之提昇有相當貢獻,另外,由於全體師生及畢業校友之努力與卓越表現,讓台大造船系在國內外造船界扮演重要角色。
  • 對台灣造船工業之發展具有舉足輕重之重要地位:在國內,除了參與規劃重要船艦之研發、建造外,更是政府各部門(經濟部、交通部、內政部)制訂造船政策之重要諮詢單位及參與者,特別是造船工程學會、科技部學門規劃及整合產、官、學、研之造船產業發展推動小組,多年來均由本系主導,對台灣造船工業之發展具有舉足輕重之重要地位。相對地,多年來本系亦自政府及造船業界獲得可觀之研究資源,因而所建立之研究設施及師資陣容,並不遜於世界一流大學之造船系。
  • 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隨著時代之變遷,台大造船系所為求變革,自九十一年起更改系名為「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更改系名並非放棄既有專長領域,而係考量船舶領域人才之市場供需,尋求較寬廣之發展,朝向系統整合方向發展。造船工業雖屬傳統產業,或許較難蓬勃發展,但以台灣地理環境而言,造船工業絕不可能消失,特別是國防上之需要,軍艦、潛艇等國防載具非自行研發不可,而我們所擁有之設備與師資皆屬國內首選,許多研究設備也都是國內稀有或唯一的,例如船模試驗水槽與大型CNC五軸加工機,如果因為更改系名以致在造船領域無法發揮應有之功能,將是非常可惜的事。因此,在台大工學院之下成立「船舶技術研究中心」,以原有造船系所為基礎,並結合工學院其他系所對船舶有興趣之教授,運用更寬廣之船舶相關知識,發展高性能、高經濟、高安全之水面及水下載具之技術,創造國內造船產業未來生存及發展契機,並配合制定船舶與海洋相關政策,協助國防需求等相關研發工作。在九十九年工學院將船舶技術研究中心承報教育部而成為正式立案的中心。中心設有諮議委員會由院長擔任召集人,中心設有中心主任一人,下設研究組、資訊組、活動組及行政組。
  • 提升整體發展:透過整合校內跨系所之教授或實驗室以及校外專業人士或學術機構,以利提昇船舶及海洋工程技術之整體發展。規劃任務如下: 一、 規劃與整合各相關系所之人力與設備,從事前瞻性及實用性「船舶及海洋科技與相關產業」之研究與應用,以提昇船舶及海洋技術產業相關之研發技術。 二、 加強培育兼具應用設計能力之「船舶及海洋科技」專業人才,以促進國內相關產業競爭力之提昇。 三、 推動前瞻性船舶及海洋科技之產學合作。 四、 促進國際合作,引進國外先進技術。 五、 協助政府訂定船舶及海洋技術相關法規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