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鎮東校友1949年出生於彰化,1970年畢業於本校化工系。
1977年獲得美國邁阿密大學化學海洋學博士,赴奧勒岡州立大學擔任海洋學院助理教授、副教授。
1984年受聘回臺後於國立中山大學創立「海洋地質研究所」,並擔任所長;之後任院長、中山講座教授。
2019年自國立中山大學退休,現任約聘傑出講座教授。專精於海洋碳化學、海水酸化與全球變遷議題,為該領域的先驅之一。
陳校友研究足跡遍及三大洋及南、北極,對全球碳循環及生態系統有深入研究。他曾參與大型國際邊緣海研究計畫,首次指出以往學術界所認為「長江是東海漁場營養鹽主要來源」有誤,實情是黑潮深水湧升至東海大陸棚,為生物生長提供所需的磷;研究課題向以結合科學研究與人文探討為目標,以二氧化碳為核心,並向自然環境取材,進而聯結全球變遷之議題,所得之成果甚獲國際學術單位之認同。在當年「二氧化碳」、「全球變遷」議題還不似今日被科學界重視時,即投入研究;至近數年,該二項研究課題受到全球關注時,已能在國際科研佔有一席之地。
陳校友研究成果豐碩,迄今已發表逾四百篇學術論文,多篇發表於《Nature》、《Science》等國際頂尖期刊,是臺灣第一位獲得象徵生態學領域最高榮譽的「日本琵琶湖生態獎」學者。此外,曾擔任JGOFS、GCP、LOICZ、SCOR等多項國際學術組織學術委員,積極推廣國際學術合作;曾任200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百科全書之海洋卷兩位主編之一,並於2009年至2015年間,擔任國際地圈生物圈計畫 (IGBP) 副主席,並為美國地球物理聯盟會 (AGU) 及全球整合海洋生物圈研究協會(IMBeR)會士 (Fellow),為全球環境變遷研究做出重要貢獻。
根據最新的全球海洋科學領域學者排名,陳校友在全球16,080位學者中,終身科學影響力第五名,並榮膺亞、澳洲區海洋學者評比第一名。由於陳校友在海洋科學、碳化學與全球變遷領域的傑出研究成果,於2024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第34屆院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