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台大化工系網站

校級傑出校友

校級傑出校友

楊銀明
第18屆

楊銀明校友於1970年畢業於台大化工系,並在美國雪城大學獲得化工碩士學位,現任建大工業董事長。楊董事長在橡膠產業貢獻卓越,成就備受各界肯定,1985年當選第23屆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1999年獲頒經濟部優良商人金商獎,2011年獲選彰化百傑,2014年獲安永-永續經營典範企業家獎。楊董事長所領導之建大輪胎得獎無數,從2006~2014年連續9年獲得台灣精品獎;2008年榮獲經濟部工業局工業精銳獎、2009年獲得經濟部產業科技發展獎、2011年獲選中國馳名商標、2012年經濟部第2屆國家產業創新獎,2013年榮獲經濟部第1屆卓越中堅企業獎。

 

楊校友於1973年返國接任建大工業總經理,積極擴展歐美外銷市場、建構建大輪胎品牌。1991年接任建大工業董事長後更陸續至中國深圳、昆山、天津及越南、印尼各國設廠。在其主導經營20年來,建大集團年營業額由20億元,成長至約340億元,將原本在台灣數百人的公司,擴展成為現今擁有全球員工數約1.12萬人的企業,產品行銷全球超過150個國家,成為台灣的第二大輪胎公司。楊董事長深耕本業,獎勵創新,打破傳統代工生產的經營型態,除了跳脫價格競爭的紅海市場,奠定企業永續成長之利基。楊董事長長期致力於提升輪胎科技,並朝國際化及多元化發展,透過積極經營自有品牌,多元發展運動行銷成功跳脫框架,配合運動行銷,一步步提升建大在國際能見度與知名度,開創新局。楊董事長曾先後擔任臺灣區橡膠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台灣區自行車輸出業同業公會理事長,為推動台灣橡膠工業發展親力親為。同時成立建大文教基金會,贊助在地社區建設,豐富社區藝文活動,發揚學術文化,為社會慈善公益事務不遺餘力。楊董事長在推動企業永續發展以及擔負企業社會責任上,實為我們的典範。

王 倬
第17屆

王倬博士現任美國哈佛大學生化及分子生物學Mallinckrodt講座名譽教授。其於1959年畢業自台大化工系、並於1959年至1960年擔任台大化工系助教;在1964至1966年於加州理工學院擔任研究員、1966年至1977年至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化學系任教,並在1977年轉任哈佛大學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擔任教授,並於1983至1985年擔任該系主任,自1988年起擔任該系Mallinckrodt講座教授直至2005年退休,於2005年起為Mallinckrodt講座名譽教授迄今。

王教授在赴美後,曾多次返台,對台灣在生物化學領域的研究發展極具貢獻:1970年曾於台大化學系擔任「國家客座教授」。1980年代,王教授更積極參與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的籌劃,他於1986至1987年返臺,任職於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學綜合研究室擔任第一任籌備室主任,此研究室為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之前身,王教授的返臺協助,為台灣的遺傳工程學研究以及分子生物學研究所的成立奠定基礎。

王倬教授的專長為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工程學,王教授最大的貢獻之一,是首次發現於DNA複製時擔任重要角色的酶—拓撲異構酶(Topoisomerase),拓撲異構酶負責催化DNA長鏈的接合與斷裂,直接參與與控制DNA拓撲構形改變的過程。王教授的發現,對DNA結構的複製與形成,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在醫學領域上,有許多藥物是藉由干擾細胞中拓撲異構酶的作用而產生療效,其中包括若干抗生素與癌症化學治療藥物,分別是干擾細菌與癌細胞中的拓撲異構酶的作用,進而抑制其生長與繁殖。王教授的研究,被認為是在1962年詹姆斯.華生(James Watson)、克里克(Francis Crick)與威爾金斯(Maurice Wilkins)發現DNA雙螺旋結構,也為此研究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後,對DNA的研究最重大的貢獻之一。目前許多遺傳工程學的發展,都是奠基在王教授的研究基礎之上。

王倬教授的研究生涯中,研究成果極為傑出,共發表研究論文超過250篇,其以DNA Topoisomerases為題,發表在Annual Review of Biochemistry的論文,自1980年代發表後,已累積逾四千次的引用。其發表在Nature, Science, Cell, Cancer Research 與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等頂尖期刊的論文逾60篇。除了研究論文外,王教授並著有三本著作,其中與同僚合著的物理化學領域教科書Physical Chemistr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in Biological Sciences為此領域之重要書籍,本書除英文外,尚有多種語言之譯本。其以DNA拓撲異構酶為主題之專書Untangling the double helix: DNA entanglement and the action of the DNA topoisomerases 於2009年付梓,成為此領域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書籍。王倬的眾多著作,自然成為遺傳工程研究的必讀文獻。

王倬教授作育英才無數,其所指導的學生中不乏世界知名的學者:中央研究院劉昉院士、謝道時院士等,都曾為王教授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研究室的研究人員,接受王教授的指導。劉院士在基因穩定性與老化現象的分子機制研究領域,以及謝院士在拓撲異構酶及其在癌症治療的相關研究,均在王教授指導期間奠下深厚基礎。

王倬教授對DNA雙股螺旋、超螺旋結構的研究有重大貢獻,並發現DNA多種功能所需的拓撲異構酶。王教授因其傑出的研究,獲獎無數,其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任教期間,擔任   Adolph C. and Mary S. Miller Professor (1973-1974)。其於1983年獲得美國國家分子生物學術獎,以表彰他在 DNA 雙螺旋拓撲特性的重要研究,以及發現了 DNA 拓撲異構酶;並於1984年獲得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Chancellor's Distinguished Lecturer。王倬教授也獲選多所國際級研究機構之院士,包括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82)、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86)、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等無數學術榮譽獎項。

郭聰田
第16屆 郭聰田博士在民國57年(1968年)畢業於台大化工系,再赴美國取得密蘇里大學化工博士學位。郭博士曾經擔任過中央大學化工系客座副教授,目前為聚和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也擔任財團法人聚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郭博士於民國64年創立聚和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即深知研究開發為企業永續經營及成長的必要條件,30年以來在郭博士堅持下,聚和公司投入之研發經費平均高達當年總營業額6%以上,所開發之特化產品已超過200項,其技術範圍己由早期之造紙助劑、塗佈及水處理化學品擴展至特殊黏著劑,醫藥、生物科技及電子業之關鍵化學品等領域。其中,「N次貼」(可再貼自黏系列產品)及生物科技用之「生物緩衝劑」(Bio Buffer)已佔世界第二位之市場地位。1994年,美國3M公司曾於美國向聚和公司提出專利權之侵權訴訟,纏訟六年,期間及最後皆獲判未侵犯專利,雙方終以聚和公司所接受之條件下達成和解,對於未來國內廠商在面對國際大廠之慧財權挑戰上,該公司的經驗頗具啟發與參考之作用。
 
郭博士個人曾榮獲「中華民國產業科技發展獎」個人卓越成就獎,金開英獎,並擁有專利61件,聚和公司亦曾榮獲第一屆「優良產業科技發展獎之優等獎」、第二屆「優良產業科技發展獎之傑出獎」、「國家品質形象獎」與「國家發明獎」銀牌獎、資策會「智慧財產權優良廠商獎」。郭博士身兼「科技人」及「企業創辦與經營者」之角色,三十年來強調自立紮根的研究發展,建立完善的激勵與人力發展制度,快速提升公司創新能力之「質」與「量」。此外,郭博士也熱心公益,積極參與化工學會、台灣化學科技產業協進會、母系校友會等會務工作,並以演講、研討會、著書等方式,將其理念佈及學校與產業界,對臺灣化工科技,乃至於整個社會,貢獻卓著。
何文壽
第15屆 何文壽博士現任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傑出工程講座教授,服務於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系及材料科學與工程系。何教授1966年畢業於臺大化工系,1967年在裝甲部隊服役並學會駕駛坦克車及大卡車後,獲得美國伊利諾州香檳市伊利諾州立大學全額獎學金(Fellowship),繼續學業,1969獲得化工碩士, 1971年獲得化工博士學位。在攻讀博士時,也學會駕駛小轎車。
 
1971至1974年間,何文壽博士在紐澤西州艾萊化學公司的中央研究實驗室任職研究工程師。他與同事共同研發膜接觸器。這種科技現已商業化, 也是薄膜科學與技術的新領域。1974至1977年間,何博士在紐約州全錄公司的威爾森科技中心任職科學研究員。
 
1977至1998年間,何博士在紐澤西州艾克森研究與工程公司的研究中心任職資深研究員。他與同事共同研發並商業化四種根據於受體構阻礙的胺之氣體處理流程,移除硫化氫與二氧化碳,亦有效解決鍊油廠及天然氣廠原有的硫磺排放及酸雨問題。相關研發已在超過四十個廠區裡作商業化應用,在1985年時淨現值即已超過美金五億。他也研發出新薄膜科技,將芳香組自飽和物中分離,為全球有機系統薄膜科技之首創。
 
1998至1999年間,何博士在喬治亞州柯莫多爾分離技術公司任職資深技術副總。他研發新式帶有分散式反萃取溶液的支撐式液膜,解決了長期以來的液膜穩定性問題。這種科技可處理與回收廢水中的各項重金屬,既有效又零排放量。此科技已應用於處理毒性鉻廢水,近年應用於回收銦,解決半導體工業界的廢水問題。
 
在轉任現職前,何博士於1999至2002年間擔任肯塔基大學化學工程教授。至今何博士已擔任教職逾二十一年,其中約十八年於現職的俄亥俄州立大學。在俄亥俄州立大學,何教授首先提議、合成、並實驗製造出二氧化碳選擇性的薄膜,具有高度二氧化碳滲透率及二氧化碳 / 氫氣選擇率,應用於純化氫氣與捕捉二氧化碳。他與其學生能有效將合成氣中的硫化氫含量減至一億分之一以下。他們亦首創使用水煤氣轉化薄膜反應爐,所產出氫氣中的一氧化碳含量可低於十萬分之一,此實驗結果與他們以模型演算結果相符。此類薄膜科技正在量產以作商業化應用,包含由美國能源部資助有效捕捉二氧化碳,以及純化氫氣以供燃料電池使用。
 
何教授亦首創將親水性組織加入薄膜結構,來提供新式運水途徑,其產水量為工業標準的FT-30型薄膜的兩倍以上,而仍能高度脫氯化鈉達 99% 以上。他也首創以高分子聚合物合成氫離子交換膜,這膜在120oC下展現了高度傳導性,遠勝於商業化的「鈉非揚」膜。他也研發帶有分散式反萃取溶液的支撐式液膜,應用於回收銦,解決半導體工業界的廢水問題,以及可有效回收酶合成混合物裡的頭孢氨芐抗生素。他還研發聚己内酯薄膜,其55奈米孔洞可以讓內植式藥物傳輸裝置控制釋放藥效。此研究在動物實驗中讓老鼠的惡性腫瘤消失。
 
何文壽博士於1985年以氣體處理研發科技獲得工業研究一百大獎,並於同年獲得科克派屈克化學工程成就獎的榮譽獎。何博士接著於1991年在紐澤西州發明者大會暨名人殿堂上榮獲年度最佳發明家獎。至今他有超過五十五項美國專利。何博士於2002年獲選為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此外何博士尚得過美國化學工程師學會的工業氣體技術傑出研究最高學會獎 (2006) ,克萊倫斯葛霍德紀念獎 (2007) ,與勞倫斯依凡斯化學工程實作獎 (2012) 。何博士於2014 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廖俊智
第11屆 廖俊智校友於1980年台大化工系畢業,1987年取得威斯康辛大學博士學位,隨後在紐約柯達總部任職三年,1990年於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化工系任教,1997年轉任教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現為該校化學及生物分子工程系教授。廖教授主要的研究包括生物基因和下一代生質燃料、轉錄與新陳代謝網絡分析、基因-新陳代謝迴路、一氧化氮新陳代謝等領域。廖教授在科學與工程領域的傑出表現,獲得國際許多重要獎項肯定。2013年廖教授獲選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2014年獲選成為中央研究院院士,2015年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廖教授在生質能源領域的研究表現突出,並獲聘聘為UCLA Ralph M. Parsons基金會講座教授,他領導的代謝工程與合成生物實驗室研究團隊在生質能源方面取得重大學術突破,成功將細菌裡的不同物質轉化成化學品,此技術量產後每年可替代四分之一的石油燃料,也可為地球減少5億噸(約8.3%)的碳廢氣。在2008年廖教授發現一個化學轉化的新途徑,獲得能量密度較高,不會有腐蝕性,不需混入汽油即可直接加入汽車中使用的「異丁醇」。除此之外,他所領導研究團隊,研發多種合成代謝途徑, 用以轉化不同再生資源, 根本解絕生化反應碳效能不足的瓶頸。廖俊智校友在科學及其工程研究上的如此卓越表現,實值得我們推崇及表揚。

陳顯彰
第10屆 陳顯彰校友現任長春關係企業總管理處副總裁,並擔任台大化工校友會理事長。民國43年(1954年)自台大化工系畢業後,曾任職於台灣肥料、南港啟業化工、美商華斯威、萬源工程等公司。1970 年為台北醫學院禮聘為兼任教授,1979至2013年間為大連化學工業(股)公司總經理,自2014起任長春關係企業總管理處副總裁。陳副總裁在化工產官學貢獻卓著,獲得無數榮譽獎項,包括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院士、台灣化學工程學會終身成就獎、台灣大學工學院傑出企業家講座、台灣化學工程學會會士、台灣化學工程學會化學工程獎章、中國石油協會石油技術獎章、台灣化學科技產業協進會產業貢獻獎等。

 

 

陳副總裁在擔任大連公司總經理期間,督率所屬自行完成多項關鍵化學品製程之基本及細部設計、監造、試車,商業化,成功完成多項製程開發,並使其居於世界領先地位,並獲得國內外專利權達79項,其中主要包括醋酸乙烯觸媒改良製程技術,開發EVA乳膠、VAE Powder製程技術、丙烯醇觸媒及製程技術開發、1,4-丁二醇製程技術開發、PTMEG製程效率提升等。陳副總裁主導將VAM製程中之廢棄物-乙醛回收純化供作自行開發之Pyridine製程的原料。此外更回收製程二氧化碳廢氣以生產電子級液態二氧化碳並進而製成一氧化供應醋酸製程作為原料,此實足為業界減碳及減廢之典範。其所研發產品之品質、成本及工安環保水平皆具足國際競爭力,此番創舉和成果不僅為台灣化工業界翹楚,亦獨步業界,令全球同業折服。同時更一貫秉持著創新(Innovation)與永續(Sustainability)的精神有效地提升公司的營運績效,將該公司之年營業額由1994年之8千5百萬美元提高至2011年之11億4千3百萬美元,對國家經濟發展貢獻良多。

 

陳副總裁充分地發揮所學所常,積極從事各項社會服務,並長期關注化工教育的發展,協助培育化工人才。在其擔任台灣化學工程學會理事長期間,並完成台灣化工史的編纂及化工技師認證制度的建立,同時與美國、日本、韓國的化工學會簽訂互為會員之協議。在台大化工系校友會理事長任內,努力促成鄭江樓之建物捐贈案,對母校及母系貢獻良多。陳顯彰校友在化工產業與學術界的貢獻有目共睹,此次獲得本校傑出校友的肯定,實在是實至名歸。

黎念之
第9屆 黎念之校友為台灣出身之赴美學者中同時為美國國家工程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及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之第一人,現為恩理化學技術公司(NL Chemical Technology, Inc.)董事長兼總裁。1955年台大化工系畢業後,黎校友赴美深造,1963年在Steve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獲得化工博士學位。之後在美國Exxon,UOP,AlliedSignal等公司擔任研究工程師及研究中心所長等職。他在膜分離科學技術及表面化學領域的傑出貢獻對化學工程學科及相關學科領域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影響,並在國際化工界享有盛譽,獲得無數榮譽獎項,在2000年更獲得珀金獎章(Perkin Medal),珀金獎章是美國化學工業界的最高榮譽獎項,專門授予對化學工業作出特殊貢獻的科學家。1965年起黎博士先後發明液體膜分離技術、潤滑油脫臟新方法、原油脫鹽、沙油提煉工程等技術,獲得煉油工程、高分子膜分離氣體和液體及液體膜應用的美國專利40餘項,他的液體膜研究成果在太空技術、化工、石油化工、環境保護、資源再生利用、醫藥及生命科學等領域已獲廣泛應用。黎校友在工業研究上的如此卓越表現,實值得我們推崇及表揚。
楊祖保
第5屆 楊祖保教授為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在民國53年(1964年)畢業於台大化工系,並於1968年及1971年在美國耶魯大學取得化工碩士與博士學位。楊教授隨後在紐約大學、接著到Argonne國家實驗室、Alcoa公司、Brookhaven國家實驗室工作,1978年起到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化工系任教,於1989-1995年間擔任系主任,1995年起楊祖保教授應邀到密西根大學化工系擔任系主任至2000年,目前為該系Dwight F. Benton講座教授。

 

 

楊教授因在開創吸附程序的理論、方法及材料,應用於困難的分離與純化需求上有卓越的貢獻而獲選為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楊教授已發表350多篇與吸附、新吸附材料、污染控制用觸媒、奈米碳管研發等相關的學術論文,撰寫"Gas Separation by Adsorption Processes","Adsorbents: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New Direction in Sorption Technology"等專書,並獲得美國專利20餘件(部份由資助單位擁有)。楊教授的研究成就極為傑出,也因而獲得眾多知名獎項,包括:美國化工學會頒發的the William H. Walker Award, the Institute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Industrial Gases Technology, the Clarence Gerhold Award for Separations,美國碳學會頒發的SGL Carbon Award,以及美國化學學會頒發的2003 ACS National Award in Separat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等。楊教授也應邀擔任美國化工學會理事,美國碳學會諮詢委員,國際吸附學會理事等等,也應邀擔任多種知名期刊或叢書包括Adsorp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Adsorption – Journal of IAS,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Separation & Purification Reviews,Applied Catalysis,Carbon,Imperial College Press, Chemical Engineering Series等等的諮詢委員、總編輯、榮譽編輯等。

 

楊教授對國內化工科技發展熱心參與,曾應邀回國演講,並至母系參觀訪問,對提攜後進,不遺餘力。楊教授在學術上的傑出成就,提升了母系在國際上的學術地位,對母系有極為卓越的貢獻。

范良士
第3屆 范良士教授為美國國家工程院士,在民國59年(1970年)畢業於台大化工系,隨後赴美深造,在西維吉尼亞大學獲得碩士及博士學位,並在堪薩斯大學獲得統計碩士學位。完成學業後於1978年受聘俄亥俄州立大學化工系任教,在1985年晉升為正教授,於1994年至2004年擔任該系系主任。現為該校終身傑出講座教授及C. John Easton工程講座教授。

 

 

范教授在學術上之成就包括發表230篇之期刊論文、三本專書著作,其中在1989年所著有關氣液固三相流體化系統一書成為在該領域中被引用最多之書籍。他受聘為Powder Technology之美國區域主編、中國化工會誌(台灣)之國際主編、及其他多種期刊之顧問編輯。范教授在基礎及應用研究上之成果對許多商業化程序之設計與操作都有直接貢獻。他擔任二十多所公司、國家研究所、及其他研究機構的顧問,也擁有多項專利,其中研發成功之OSCAR程序用於燃煤煙道器之潔淨,已在俄亥俄州之McCraken發電廠中進行商業性之示範,專家預測僅就俄亥俄州而言即可節省數億美元之能源費用。范教授在各方面之卓越成就使他獲得30多種國際性及校際性之榮譽與獎項,包括著名的Malcolm E. Pruitt Award、Alphi Chi Sigma Award、Tomas Baron Award、Fluidized Process Recognition Award、西維吉尼亞大學傑出校友獎。最近又獲得俄亥俄州立大學最高榮譽的Joseph Sullivant勳章及美國化學會(ACS)之Murphree Award。

 

范教授雖身處美國,但仍不忘國內科技之發展,他與國內學術界及產業界的接觸相當頻繁,曾多次回台專題演講及指導先進技術,為中國化工會誌擔任國際主編,對產、官、學合作所做之貢獻為學術界研究樹立了最佳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