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疫苗研發 - 你需要學什麼?-- 本系畢業生黃斯沛 撰
生命的起源與未來是人類自有文明以來一直渴望探索的問題。人類歷史上處處可見人類與其他生物共生、競爭的紀錄,各類型的病原體對人類的威脅至今仍然對我們的社會、經濟以及文化層面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力。從過去的黑死病、天花、鼠疫等一直到近代結核、霍亂、小兒麻痹,乃至於SARS、MERS、伊波拉病毒、非洲豬瘟、愛滋病、流感、瘧疾、茲卡病毒、登革熱到今天的新型冠狀病毒 (2019-nCoV) 流行,都是人們必須研究並且戰勝的課題。唯有透過生命科學研究,了解生命運作的原則機制,大至生態系的結構,小至細胞內部的基因表現與調控,才能找到人類文明在如此多元奔放的生物世界中,與各式各樣的生命共存的姿態。
從去年底開始散佈並在今年初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 (2019-nCoV) 感染,在目前已經造成全球官方統計超過三萬例確診以及六百多例死亡。根據1月30日所發表於《The Lancet》的統計數據指出,感染症狀超過八成出現發燒、咳嗽症狀,部分病患出現呼吸急促、肌肉痠痛、暈眩、頭痛、喉嚨痛症狀,少數病患伴隨著鼻涕、胸痛、腹瀉、噁心或嘔吐。四分之三的患者出現雙側肺炎症狀,14%的患者肺部出現瀰漫性斑點 (multiple mottling) 與毛玻璃樣斑塊 (ground-glass opacity),1%的病患出現氣胸。17%的患者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症狀,而其中11%的患者在短時間內症狀惡化並死於多重器官衰竭[1] 。
新型冠狀病毒為具有套膜 (envelope) 的正鏈單股 (positive-strand) RNA冠狀病毒,日前發表於《The Lancet》的研究在九位感染者的身上分離萃取出病毒基因序列進行定序,十個檢體之間的病毒基因體序列具有99.98%的相似性。在研究報導中也顯示,2019-nCoV的基因序列與2018年在中國舟山兩種先前發現的蝙蝠冠狀病毒bat-SL-CoVZC45與bat-SL-CoVZXC21具有88%的相似度,相較之下與SARS冠狀病毒以及MERS冠狀病毒的相似度較低,分別為79%與50%的相似度。但2019-nCoV的受體結合位置與SARS冠狀病毒雖然有胺基酸序列的差異卻有著相似的結構[2] 。
研究指出大多感染2019-nCoV的患者的淋巴細胞有下降的現象,顯示2019-nCoV可能像SARS病毒一樣主要影響淋巴細胞,尤其以T淋巴細胞為主。病毒顆粒會散布於呼吸道黏膜並影響其他細胞,導致體內細胞激素 (cytokine) 大量產生,引起一系列免疫反應並影響周邊白血球 (peripheral white blood cells) 以及其他免疫細胞。有些患者會在感染後很快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ARDS) 以及敗血性休克。因此,對較嚴重的案例來說,關鍵在於早期確診並且及早治療[1] 。
本系的課程設計從最基礎宏觀的生物知識,到細部各層次的原理機制,再以此為基礎延伸至應用面向,培養能夠在生技醫藥、食品、生物工程等領域發揮所長的研發人才。本系的課程中就提供了一系列相關課程,包含「分子微生物學」、「營養流行病學」、「微生物生理學」、「基因體學」、「蛋白質體學」、「系統生物學」等課程探討病原體自身的運作及感染機制,以及研究病毒來源以及表現特色;加上「免疫學」、「細胞生物學」、「結構生物學」、「蛋白質結構與功能」、「蛋白質化學」等則能夠了解病毒與人類宿主細胞中的相互作用,了解病毒干擾人體運作的方式。最後,「蛋白質摺疊修飾與疾病」、「酵素化學」、「植物細胞與組織培養」、「抗體生產與應用」、「生化技術原理與生醫分析」、「生物核心技術」、「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等課程則為未來疾病治療的研究發展所需提供了扎實的基礎。
【圖】一月發表於《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研究以穿隧式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到2019-nCoV的影像
左圖 (A) 為負染處理的2019-nCoV病毒顆粒;右圖 (B) 為人類呼吸道內上皮細胞超薄切片處理影像。箭頭 (>) 所指位置細胞外病毒顆粒,箭號 (→) 所指為病毒成份聚集所構成的包涵體 (Inclusion bodies),三角形所指的是纖毛。[3]
[1] Chen N, Zhou M, Dong X, Qu J, Gong F, Han Y, et al.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99 cases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in Wuhan, China: a descriptive study. Lancet. 2020.
[2] Lu R, Zhao X, Li J, Niu P, Yang B, Wu H, et al. Genomic characterisation and epidemiology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mplications for virus origins and receptor binding. Lancet. 2020.
[3] Zhu N, Zhang D, Wang W, Li X, Yang B, Song J, et al. A Novel Coronavirus from Patients with Pneumonia in China, 2019. N Engl J Med.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