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察,是療癒的第一步。」
1.找個安靜的地方:先找一個能夠讓自己稍微安穩(定)下來並且不被打擾的空間
2.寫下當時的情緒與行為:回想最近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情,讓自己有產生了什麼感覺和行為反應?
3.觀察身體感受:試著先覺察身體有什麼變化,像是難過的時候,胸口有沒有悶悶的感覺、胃口變多(少)、無力感;或是生氣的時候身體會有發熱、用力、呼吸加速的感覺
4.允許當下的自己有情緒:接下來,不需要著急著讓自己的情緒好轉,試著慢下來,允許此時此刻的你/妳可以停留,慢慢地接受現在的自己是「有情緒」的,並且告訴自己,對,我知道現在還是感覺到(情緒),這些是自己的一小部分,並不是代表全部的我,試著再一次深呼吸放鬆身體、舒緩情緒。
5.陪伴自己的方法-替自己創造緩衝時間:試著全然接受當下的自己,並且不批判或是責備自己,而是先可好好地陪伴自己,或是可以是找身邊的朋友陪伴,或著也可以嘗試幾種方式,像是:大哭一場、校園內曬曬太陽、看一場最喜歡的電影、吃好吃的美食。讓自己的情緒可以先平穩下來,才能有機會去思考情緒背後想要告訴你(妳)的事情。
6.問問自己:能夠辨識自己的情緒,再循序漸進地往下探尋,也許可以覺察到情緒不是停留在最表層的次級情緒,往往可能有內在聲音需要被聽見。等待自己的情緒平穩之後,能夠平靜地思考如何解決,手邊有什麼資源,並且體認到自己能做到的範圍。
7.面對內在的聲音,找回掌控感
根據Walsh(2011)在《American Psychologist》發表的研究,以下八種生活方式能有效提升心理健康,幫助我們維持穩定的情緒與良好的身心狀態。
1. 規律運動:釋放壓力,提高專注力
運動不僅能促進大腦釋放腦內啡(Endorphins)和血清素,帶來愉悅感,還能提高認知能力與專注力。對於需要長時間專注於商業決策、數據分析或簡報準備的同學們,有規律運動安排、頻率能幫助大腦維持良好的運作。
2. 均衡飲食:打造穩定的能量與情緒
營養均衡的飲食對於維持穩定的情緒與良好的思考能力至關重要。例如,Omega-3脂肪酸有助於降低焦慮,而穩定的血糖水平能幫助減少情緒波動。在繁忙的課業與會議之間,若能適度地選擇健康的餐點,可以讓你的身心保持最佳狀態。
3. 親近自然:為自己按下「重新整理」鍵
忙碌的營運策略、商業分析、財務報表、資管程式設計等...或許會讓同學感到壓力倍增,適時走出戶外,讓自己親近大自然,有助於降低焦慮、提升專注力與創造力。利用週末或課餘時間,在校園內散步、適度放鬆,為自己按下「重新整理」鍵。
4. 建立良好品質的人際關係:強化職場與生活中的支持系統
在管理領域,人脈與合作至關重要。然而,良好的品質關係不只是商業網絡與連結,也包括能夠給予你心理支持的親友。花時間與值得信賴的朋友、導師或家人聯繫,讓自己在面對挑戰時擁有穩固的支持系統。
5. 保持適當的娛樂與放鬆:提升創造力與決策力
有效的管理不只是理性決策,也需要創造力與靈活彈性的思維。參與讓自己愉悅的活動,如音樂、閱讀或創意寫作,能幫助放鬆心情,讓你的思維更加開闊,應對複雜問題時更具彈性。
6. 有效管理壓力:培養良好韌性思維
面對壓力,我們更需要的是心理韌性,而非單純的忍耐。學習壓力調適技巧,如深呼吸、正念冥想或時間管理,能幫助同學在壓力環境下保持冷靜,做出更清晰的決策。
7. 發展個人的精神信念:建立內在動力
過往一般定義的成功特質中,往往需要具備並且擁有明確的價值觀與願景。不過能夠保持透過反思人生目標、培養內在信念(如哲學、個人的宗教信仰或個人成長學習),能幫助同學在困難時仍然保持動力與方向感。
8. 參與社會服務與貢獻:找到真正的成就感
研究顯示,適度地投入公益或幫助他人(利他)能夠提升心理健康與幸福感。作為未來的管理者,思考如何在商業、管理、工商領域中創造正向影響,能讓同學們在未來的職涯準備上更具有意義與滿足感。
參考文獻: Walsh, R. (2011). Lifestyle and Mental Health. American Psychologist, 66, 580-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