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動物博物館-開拓生命科學新視野

簡介

動物博物館  Museum of Zoology

Art editor Img

臺灣大學動物博物館的收藏緣自日治臺北帝國大學時期,由青木文一郎和平坂恭介教授及其學生在各自的研究領域裡,採集了包含鳥類、哺乳類及貝類標本。光復後,各類動物標本陸續增加,而標本的收藏種類及數量,大多取決於老師的研究方向。例如:兩生、爬蟲類標本主要為王友燮老師及王慶讓老師採集整理。魚類標本則除了梁潤生老師的收集外,也是沈世傑老師花了一輩子心血採集的成果。近年來,有陳俊宏老師致力於環節動物研究,收集了許多臺灣蚯蚓標本;李玲玲老師也採集了一系列臺灣蝙蝠及小型哺乳動物標本等。

日治時代的標本,大部分深藏在臺大一號館的古老木櫃中,一些大型哺乳類骨骼標本則懸吊在一號館走廊的天花板。1999年動物系由一號館搬遷到生命科學館,標本也經過重新整理,除了魚類標本仍典藏於魚類標本館外,其餘一併遷至生命科學館一樓的動物標本室及五樓的典藏室。

現在,這些光復前採集的標本伴隨古老文獻重新被整理歸檔,喚起許多對動物系歷史的美好回憶,而光復後所採集的標本也在各老師有系統的研究架構中被充份利用。就功能而言,這些標本除供作研究和教學外,還期待它們在未來展示空間裡,能更有效的運用,讓社會大眾對生命科學有嶄新的體驗,以達到社會教育的目的,這也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標本:小小體積裡蘊藏了豐富數據

研究生命科學為什麼需要標本?英國博物學家,同時也是自然記錄片開山祖師的艾登布洛爵士說過:「再多的相片、模型或電視畫面也無法取代博物館中的生物標本,它們是分類、研究和瞭解自然世界的基石,因為它們是真實的東西。」

換言之,真實的生命以一種變化的形式延續著,而標本則是將某個時刻的生命留存下來。它們所攜帶的訊息,正是各項科學研究,包括演化生物學、分類學,甚至於糧食及醫藥研發的重要依據。除了能刺激專業研究者的思考外,在科普教育方面,也期望當參觀者親眼見到這些標本時,能讓那一串的驚嘆號,轉化為對科學研究的興趣,進而能產生對廣大生命的尊重與熱愛。

動物博物館的古今往來

1928年  —         
成立台北帝國大學,開設動物學科,開始典藏台灣及南洋地區標本,包括青木文一郎教授採集的鳥類、哺乳類標本,及平坂恭介教授收集的水產生物標本。
 
 
1930年  —    
生物學教室、台大一號館落成,從各地採集來的標本收藏在本館木櫃中,作為研究、教學使用。
 
 
1945年  —      
                                
光復後,改制為台灣大學動物學系。爾後收藏標本取決於老師研究方向,爬蟲類由王友燮老師及王慶讓老師採集整理,魚類標本友梁潤生老師的收集,及沈世傑老師花了一輩子心血採集的成果。近年來有陳俊宏老師蚯蚓標本、李玲玲老師蝙蝠標本、秋台生老師仔稚魚標本、陳韋仁老師魚類標本等。
 
 
1998年  —
 
動物學系遷至生命科學館,原先在一號館的標本遷至生命科學館一樓展示室以及五樓典藏室。
 
 
2001年  —
 
生科館一樓展示室以動物標本館的名稱重新開放,開始接受團體及研究學者預約參觀。
 
 
2007年  —    
        
一樓展示室重新開放後,改名為動物博物館,於十一月校慶開幕,展出「生命科學新體驗」展示,正式對外開放,推出許多科學教育活動,成為一個兼具研究、典藏、教育、展示等多功能的博物館。
 
 
2011年  —                                
在科技部、文化部、農委會等計畫支持下,在科學教育、專業人才培育、標本典藏教育等領域有卓越發展,舉辦各式教育活動:標本製作研習營、行動展示盒、假日兒童博物館、生物藝術工作坊等,廣受大眾喜愛與肯定。

 

魚標館話從頭

Art editor Img

臺灣大學魚類標本館的歷史相當悠久,是由國際知名魚類分類學者、同時也是臺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名譽教授的沈世傑老師一手催生而成。館內典藏各式魚種的模式標本與研究標本,是臺灣及國際上魚類學研究重要的標本館之一。
 
1928年,日治時期,日本臺北帝國大學成立。初時設置文政學部與理農學部,並在理農學部下置生物學、化學、農學與農藝化學等四個學科。同年,動物標本館(現址魚類標本館)成立。兩年後的1930年12月,生物學教室(即今日的一號館)落成。生物學科後於1940年擴大為動物學科及植物學科。
 
1945年政權轉移,隨著臺北帝國大學更名為國立臺灣大學,原本隸屬於理農學部的動物學科也變成理學院的動物學系,動物標本館亦委由動物系管理。但由於當時政府派來託管動物標本館的學者以研究細胞解剖為主,較不重視動物標本所蘊含的功能與價值,在無人管理的狀況下,使得諸多日治時期收藏的珍貴標本毀損、錯置和遺失,動物標本的典藏與存續遭受到莫大浩劫!
                                                                                                      
1954年,因應國家經濟發展需要,動物系下另分為「動物生物組」及「漁業生物組」兩組,並由漁業生物組肩負培養臺灣漁業人才的重責,漁業生物相關研究也成為當時動物系的顯學。由名建築師王大閎在一號館後方設計建造、由臺美基金補助的一棟平房:漁業生物試驗所(後更名為漁業陳列館),也正式落成,供研究與行政之用。而原動物標本館旁也特地增建一棟磚造標本典藏庫。隨著標本量增加,標本館內的其他標本也漸漸移往不同地方保存,此處逐漸變為專門收藏魚類所用,至此魚類標本館的今貌已大抵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