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研究事實上長期以來大都是以男人做為研究對象(連生物學研究都常只研究雄性老鼠),其研究成果卻推廣到所有人類。即使如此,男人卻被當作是透明的、規範的、中立的。「男性研究」即是在這樣的脈絡下出自反思而出現。
男性研究不假裝男人是客觀中立的標準,而視之為性別化(gendered)的存在。男人,如同女人,並非天生如此,而是後天學習而來。男子氣概(masculinities)就是男性研究中重要的研究領域。
《洋蔥式閱讀!當代關鍵議題系列:種族主義、暴力犯罪、人際關係崩壞源自男子氣概?陰柔氣質更適合現代男性?從歷史及社會文化看男子氣概如何戕害男性及性別平權》是英國Thames and Hudson出版社「The Big Idea」系列中的其中一本。該系列以圖文並茂的方式處理當前社會的重大議題,書名皆以問號作為結尾,例如《全球化能夠成功嗎?》(Can Globalization Succeed?;暫譯;目前未有繁體中文版)、《洋蔥式閱讀!當代關鍵議題系列:AI可不可以當總統或法官?機器人要不要繳稅?思辨人類與人工智慧該如何共生》(Will AI Replace Us?;繁體中文版由臉譜出版)。本書詳細描述西方社會的男子氣概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演變過程,指出這些男子氣概如何運作以及帶來何種後果,最後則建議發展多元(multiple)男子氣概,避免定於一尊。唯書中大量使用「男性組合餐」的概念,希望讀者不要誤以為男子氣概是一組人格特質,而忽略了社會結構的分析。
什麼是有害的男子氣概?
本書的主旨在於反思:男子氣概有害嗎?讀者有必要釐清一個相似的概念「有害的男子氣概」(toxic masculinity)。這個詞語,近年來已經成為美國廉價的流行語,只要對某個男人的行為不爽,就貼上有害男子氣概的標籤。然而它在學術界並沒有嚴謹的定義,以致於難以操作分析。
粗略來說,有的指涉主流的男子氣概有某些成分,不只對女人,也對男人有害(如各種暴力、酗酒、危害健康的行為)。有人認為它屬於某些邊緣男人的特質,將之個人化,也使得位於優勢階級的男性族群可以置身事外,不參與改變。
男子氣概是社會學的概念,指的是在特定歷史、社會與性別結構下的關乎性別的社會實踐。它既不是單純社會化過程所習得的社會角色,也不是內在於個人的心理屬性。男子氣概是複數多元的,同時也是關係的、階層的;有的站在主宰的位置,有的位於邊緣,甚至受到壓抑。這些關係隨著時代而變動,例如《酷男的異想世界》(Queer Eye)讓男同志的生活品味滲透到主流的異男世界。男子氣概既然是歷史的,就有改變的可能。
男子氣概也有其地域性,從全球、區域,到地方,彼此相互影響,但全球男子氣概則站在主導的地位。例如好萊塢的電影從《鋼鐵人》到《復仇者聯盟》系列,在世界各地都很賣座,形塑了全球性的受到尊崇的白人/勇猛/多金/高科技/超能力的男性形象。阿魯巴則是台灣當地男性青少年在校園漸漸民主化之後,一種回應升學主義、探索性欲、聯繫同儕情誼的集體活動。
無論男權或女權,都可以放在更大的架構下分析
在當前的性別結構下,男性一方面集體受益(獲得父權紅利),一方面也受害(如難以表達情感、健康受到危害),但是其中的利弊並非平均分配給單一的男人。性別與性傾向、族群、階級交織作用下,有些人獲益多,有些人得利少。
有不少男人抱怨,男人有養家活口的壓力,男人不能隨意表達情緒。但是如果從整體結構的角度來分析,男人一方面有養家活口的壓力,一方面社會的制度也同時在幫助男人養家活口,例如男女同工不同酬、女兒有較高的比例放棄財產繼承。又雖然男人不能哭,但社會認為女人比較情緒化,因此重要決策要交付給理性的男人。因此,個人的受苦,必須放在更大的性別結構裡分析,不應將女性主義視為敵人,而應該是盟友。
最後討論一下中文翻譯。Masculinities的中文翻譯主要有兩種,一個是陽剛特質,一個是男子氣概(或男性特質),重點在於是否需要「男」這個字。主張使用陽剛特質的學者,認為生理女性也可以具有陽剛特質,因此認為不要使用「男」這個字。從另一個角度來看,masculinities並無固定不變的內容,當男人戴耳環穿粉紅色襯衫、請育嬰假在家照顧小孩、公開展示自己的脆弱、將女人視為可敬的盟友而非受貶抑的客體,這些都成為常態時,如果使用「陰柔的陽剛氣質」(例如美國在愛滋盛行之後,發展出caring masculinity),用陰柔來形容陽剛,似乎有語意上的矛盾與混淆。
目前社會漸漸可以接受「多元性別」的概念,正如美國臉書給使用者的性別選項高達50幾種,然而也有學者主張與其不斷增加LGBT後面的英文字母(如IQQ……),不如從根本處反省性別類屬的存在本身。同理,在追求多樣的男子氣概的同時,我們更期待有一天,我們只會說這個人很勇猛、很內斂、很搞笑,或很愛哭,而不會再說出「像男人」或「像女人」這樣的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