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瞭解近年各地興起之農業遊憩品牌的社會脈絡,本文以批判角度切入坪林的茶葉品牌,探討農業遊憩運作的邏輯。文中採用文本分析與深度訪談法,除了歷史的爬梳之外,亦針對現場訪談進行Bourdieu文化生產場域觀點的切入,對農業遊憩品牌做場域認知的發問。研究結果發現,大家所孰悉的包種茶,因著象徵鬥爭的歷史脈絡,而成為地域性的農業品牌;為了讓茶葉的銷售提升,農家透過鬥茶、採茶與古法炒茶體驗等相關活動的舉辦,以獲取象徵資本的正當性,更凸顯遊憩活動在文化生產的實質意義。本文更進一步的分析,坪林如何以包種茶作為遊憩的載體,透過一系列的象徵鬥爭而成為各個農家、茶行掌握在手的品牌,包括具有觀賞性的村里之間非正式鬥茶、文創茶行與老舊茶行的競爭,乃至於各環境友善/有機茶葉品牌彼此的競合。本文初探農業遊憩品牌的社會脈絡,提出的結論為:「象徵資本」的爭奪為品牌獲取正當性的手段之一,更是坪林各個茶葉品牌建立消費忠誠度的契機。於是,茶鄉「遊憩品牌」的發言權,因著一連串的象徵鬥爭,正在坪林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