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臺北都會區的跨河橋梁為例,通過文獻分析及田野觀察,探討橋梁的三層次意義及相應的地方創造。首先,作者回溯日治時期迄今各式橋梁形式所支持的主導意義,及其從功能性管理的關卡,到美學化治理下之奇觀的轉變。其次,橋梁隨著都市治理協商而增建的附加物,促成基礎設施的衍生功能與意義。第三,橋下空間的挪用,彰顯了將橋梁改造為各式活動之縫隙領域的轉化意義。晚近於水岸遊憩化趨勢下,橋下空間更朝向休憩使用,但橋梁形式影響了運用方式。最後作者強調,橋梁的多重意義及其景觀化和遊憩化趨勢,既彰顯了都市發展的轉型,也透露了基礎設施的社會文化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