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立足於都市政治生態學、治理體制及基礎設施研究等取向,探討臺北市供水系統自清末迄今的轉變。臺北市供水治理體制與基礎設施部署,有三個主要階段:清末至日治初期的公共鑿井,是仰賴地下水源的點狀配置;日治至1980年代自來水供應網絡的形成和擴張,鞏固並推進了都市邊境;1990年代以降,供水治理體制邁入風險調控和節約因應階段。供水治理體制有相應的用水主體塑造,展現為衛生淨化、合宜守法和操持風險意識等主體化模式,塑造了水意義和人水關係。由供水基礎設施中介的都市水文領域化,體現了供水治理體制的實質與象徵水景-聖域、冥界和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