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討臺北市戰後迄今的文化治理。作者將文化治理界定為通過文化來遂行政治、經濟和社會場域之調節與爭議的體制與場域,涉及特定治理機構、論述、技術和主體塑造。臺北市文化治理可以分為五個階段,各有其政經社會脈絡、治理措施、主體化和文化抵抗。首先,戰後初期以去日本化、再中國化為核心的文化重建式治理,聚焦於國語推行和內容管控。第二,1950年代至1970年代初期,威權體制面臨內外危機,精神動員式的文化復興運動成為鞏固統治正當性、規訓國民生活紀律的主要機制。第三,1970年代後期至1990年代初期的藝文建設階段中,國族主義論述逐漸讓位給生活風格文化,藝文設施和遊憩活動成為文化治理主軸。第四,1990年代中期迄今,隨著民主化和本土化的深化,文化治理強調多元文化、庶民記憶和地域特色,自主的市民力量也成為文化治理場域的重要元素。最後,2000年代迄今面臨全球競爭加劇,文化治理更加凸顯文化導向都市再生,扶植文化經濟和創意產業,利用節慶賽事等大型活動和簽名式建築提升城市聲望。臺北市文化治理顯示了從國族主義式文化到生活風格式文化的轉變,也透露了都市自主性的茁壯。
關鍵詞:文化治理、文化政策、文化抵抗、國族主義、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