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產保存與自然關係為何?自然如何重構文資保存的論述實踐?本文以資料分析及現場觀察為主,考察公館自來水園區及天母草山水道對自然/水的不同態度與實踐,分析其截然不同的文資保存風貌與內涵。研究發現,自來水園區是文化治理下的集體消費空間生產,忽略自然的影響,僅將自然視為支配對象控制在園區遊憩化空間劇本中。戲水區及淨水廠內的水,在自來水園區內體現文化與自然的分離,符應遊憩與奇觀展演目的。草山水道的保存則緊密扣連自然,藉由天母水道祭、水管路命名的展演,創造結合社區認同、都市社會運動的活水古蹟,以更具公共化方式重新塑造魅化與開放性之水源地神聖空間,使自然保有生命力與野性。本文認為自然是文資保存建構與意義延續的動力。不但促成不同結構的空間生產,也反過來影響自然自身的存續樣態,並結構了行動者的論述實踐與再生產。最後,本研究指出文資保存的論述實踐,需建立於社會秩序與自然秩序的共構基礎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