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運用構框和織網概念,討論濕地之社會生產與治理方式的轉化與型態。本文首先檢視臺灣濕地保育發展的歷史,區分為三個不同但重疊的構框型態:開發構框中的海埔地與河川地、紅樹林與水鳥保育構框中的沼澤泥灘棲地,以及生態服務構框中的濕地,各有主導的論述與治理機制。其次,作者以臺北都會區水岸濕地為例,討論濕地治理的異質網絡形成,包含由環境主義非政府組織倡議的保育濕地、政府主導的大型保育與淨化濕地,以及由社區構築的小型生態教育濕地,呈現出不同的國家與社會關係。本文也指出,濕地網絡中的非人行動者也會發揮作用,促使人類以特定方式回應其存在與變化。臺灣濕地網絡持續汲取資源、擴大影響,不僅是回應氣候變遷與區域競爭下的環境治理,也是構框與織網過程相互強化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