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新店溪下游為例,探討水岸治理轉變下河濱農耕的興衰。18世紀漢人拓墾開啟了新店溪岸的農業化;戰後初期,河濱菜園仍是重要地景,納入治理體制而形成強網絡。隨著都市化與洪水整治,既有農業網絡解離;但築堤後,底層城鄉移民在都市治理的外化之境,重組地方蔬菜產銷的弱網絡。晚近,水岸遊憩化的新治理趨勢下,河濱農園成為官方清除對象。農民雖有因應之道,但難以撼動新興強網絡的形構。相較於河濱公園、生態溼地、農夫市集與花市等親近自然的正當媒介,河濱菜園遭致污名,耕作者淪為不合時宜的主體。水岸治理實蘊藏著賦予不同都市自然差異化評價的吸納/排除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