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討臺灣庶民文化轉變,指出清季因階級分化而形成的文化階序,在日本殖民及戰後威權體制下產生「族裔階級化」;文化的精粗差異循著族裔界線而區分,導致閩南、客家和原住民文化壓抑隱匿,展現抑鬱悲情。然而,具有情感切身性的庶民文化迎合底層需求而保有經濟合理性,並隨著1980 年代消費社會崛起而活絡,呈現熱鬧、艷麗、雜拼、俗擱有力等特質,卻被賦予庸俗化污名。1990 年代以後,隨著本土化與民主化進展,庶民文化逐漸逆轉品味階序而取得正當性,甚至具備政治正確性,並回饋於經濟合理性而擴展了市場。然而,庶民文化雖逐漸破除族裔階級化,卻呈現「階級族裔化」,可能與底層情感切身性脫節而耗損了其抵抗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