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從都市自然的建構與治理觀點,探討臺北都會區河岸結構性功能與意義的歷史轉變,並關注其中內蘊的社會張力。基於新聞報導、文史資料及政府文獻,本文描繪臺北都會區河岸意義與相應之治理術的四個互有重疊階段:(1)拓墾時期的水利秩序與舟楫之利;(2)日本殖民現代性與戰後威權現代性下的治水工程;(3)從邊緣治安地景到界面集體消費地方的淨化策略;(4)觀光遊憩化、生態保育化與縉紳化的綠色資產。河岸的意義和功能定位,從通道到邊緣,再到界面與核心的轉變,顯示了晚近都市自然的再價值化,這同時是選擇性的階級吸納和排除過程。臺北都會區在全球競爭的轉型過程中,發展出河岸景觀化、美學化、資產化等治理技術,以及環境主義的選擇性納編與綠色主體形構,可以歸結為綠色治理體制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