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治理術觀點重述臺灣戲水史,基於人水關係轉變,考察水域的遊憩化,以及除魅和返魅的歷程。清季農墾社會,水是灌溉和航運資源,人水關係充滿苦勞和危險,戲水多屬文人賞玩。日殖時期,水體納入現代治理體制,水的馴化展現於健身兼娛樂的游泳、泛舟、海水浴場、溫泉等文明象徵。戰後初期至1970年代,國共對峙下的海防禁令及都市水岸邊緣化,減少了親水機會,但野溪露營及水庫觀光,延續著水遊憩化趨勢。1980年代以後,戲水安全和救生受重視,水上樂園和養身會館逐漸興盛,水岸保育則開啟了生態遊憩。1990年代晚期以降,親水空間營造、都市水岸再生,以及解禁後海岸的觀光節慶化,使得水域發展不僅導向遊憩,還蔚為地方振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