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台北都會區東南亞消費空間為例,探討「族裔領域化」的機制和作用。族裔領域化即「族裔性」在領域上的構成,常呈現為「族裔化地方」的形成,但不局限於地理聚集,還牽涉多重跨界和劃界動態。台灣的東南亞族裔領域化往往呈現為不同於「族裔聚居區」或「飛地」的節奏化消費地景,以東南亞華人和婚姻移民為中介角色,隨著交通、地租和文化供需而位於特定區位。這些特性須安置於跨國流移、公民資格差別化賦予、都市治理策略,以及階級劃界等,不同尺度的領域化機制中來理解,展現為幾種相互重疊的消費地景類型:文化經濟邏輯下的異國象徵地景、族裔經濟邏輯下的維生地景、公民資格和地產權保障下的族裔飛地,以及階級劃界與都市更新下竄流的縫隙地景。本文亦展望這些族裔化地方的可能正向作用:就東南亞族裔而言,族裔化地方成為族裔經濟網絡和族裔公共空間的跨國節點,可能發揮從縫隙到槓桿的功效。就台灣社會而言,族裔領域化呈現了由劃界到中介混雜的動態,可能開展異類共存、反思我群的倫理效果;亦即族裔化地方的存在和運作,有構成多元族裔城市之交流邊境和「反身鏡域」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