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張:以消費爲媒介的東南亞族裔公共空間,形成了弱勢移民的日常生活「防禦領地」,也是跨國網絡的節點;雖然這些地方常會引起當地主流族群的劃界排擠和污名化,但以其做爲跨文化交流介面的功用,也有成爲優勢族群據以反思己身之「異質地方」的可能。本文以台北都會區外圍工業地帶的新莊、土城和樹林,因服務東南亞移工需求而集聚的消費地景爲例,透過庶民公共空間和劃界政治等概念,來討論這個論題。在討論相關文獻與概念後,本文描述東南亞族裔消費地景萌生於特定街廓的區域條件,以及空間分佈和活動形式。接著,循著消費地景中不同群體間的互動,討論兩個層次的劃界政治及公共空間塑造:(1)移民與移工對於街道公共空間的挪用,以及族裔化符號、身體和物件的存在,改變了地方意義,引發當地居民迴避和排擠的防禦性反應。(2)隱密的店家「後台」則構成族裔群體的「內部公共空間」,成爲移工和移民確認族裔認同、編織社會網絡的可防禦領地。至於在本地居民的劃界排擠,以及新移民的防禦領地外,這些東南亞族裔公共空間形成「異質地方」的可能性,亦即跨文化交流的契機,必須奠基於多元文化主義論述、文化經濟利基,以及「參差對照」的特殊經驗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