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是人類維生的根本,也是建構和爭議文化認同的核心,從而牽連起複雜的社會關係,乃至於謀生策略和人際支援綱絡。台灣從早期有零星的「華僑」來台和僑生開設東南亞風味餐作維生,到目前一方面有全球化下消費異國風情的都市時尚餐飲產業,另一方面有東南亞裔婚姻移民經營的風味餐飲店,使得飲食實踐、餐飲產業和身分認同的形構益趨混雜異質。本文以台北都會區東南亞餐飲店為例,探討不同類型移民的謀生策略和認同協商。具體而言,本文從移民經營餐飲業的契機與動機、經營方式,乃至於飲食店本身做為連結社會綱絡和各種資源的場域,討論移民的謀生策略及社會處境。此外,本文尚聚焦於「菜單」和口味的調理、改換和堅持,以此做為觀察認同協商的關鍵。最後,本文拉高到當前都市發展趨向的層次,討論結合經濟營生與文化認同的異國風味餐飲店,做為「文化經濟」之重要元素的可能影響,並介入有關「族裔經濟」的討論。文化經濟和族裔經濟的連結,正是本文建立分析觀點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