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計畫由文化地景的討論出發,嘗試建立一關於地景的理論性架構,以「地景敘事體」的概念整合地景閱讀、地景研究、與地景書寫的多元論述,進而探索以此銜接地景規劃設計(地景建築)發展的可行性。「地景敘事體」是一個跨地景研究及敘事理論的提議,其中還涉及人文地理、文化研究、文學理論等相關領域,因此,以敘事結構串連不同「故事」與「論述」,再現地景主題,乃是本計畫理論藉由操作方法模擬之具體實踐。 論述發展先以理論研究為主軸,一方面建構地景理論及敘事理論的關係,另方面由文本內容分析切入,由不同「再現」媒介或形式,解讀地景意涵及敘事結構,探究文本交相指涉、解構、後設觀點所開展的敘事形式對「地景敘事體」建構可能的啟發;據以延伸一般地景研究的理論向度,或在傳統地景規劃設計的基地分析流程中,深化概念發展與地景內涵的互動。 研究計畫再以一文化地景真實案例的空間實踐檢驗前階段方法論的內涵。基地選擇台北公館新店溪旁的寶藏巖聚落,主要因其特殊地景形式與文脈,在近年聚落保存與都市計畫拆除違建的角力下,不斷被不同「作者」詮釋、書寫,又因其社會邊緣處境,引發了影像藝術及藝術村規劃的聯想,空間過程充滿敘事張力。而在2003年的實驗性藝術行動GAPP 中,眾多外來藝術個人及團隊就寶藏巖聚落特質提出藝術計畫,透過有意識的行動介入,與聚落社區及地景開展對話。其中關於文化主體與地方認同在地景敘事中的辯證,跳脫了過去社區營造口號下的理所當然,對地景意義生產的過程誘生了多層次的思辯,也在原空間脈絡下重構了地景文本。這些不同的地景敘事體打開了詮釋的邊界與結構性的結局,成為部分地景意義的載體,對未來有意識的規劃設計干預和文化地景與都市地景的閱讀都將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