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透過新店溪溪州部落規劃設計案,檢視阿美族水岸生活文化地景如何可以啟發我們在濱水空間與環境的規劃設計上,可以照顧不同文化的需求。臨水而居是不同文化先民的共同生活智慧。我們的祖先也是在淡水河岸開始篳路藍縷沿河而居。然而,1960年代都市化開始後,台北都會也開始背向淡水河。淡水河成了接收都市垃圾與污染的垃圾箱。國家制定法規使得市民不能沿河而居、甚至建立高堤,阻隔市民與河的關係。但在此同時,因為根深蒂固的水岸生活文化以及對祖靈的信仰,一群從東台灣花蓮鄉村移居台北都會的阿美族城鄉移民,開始定居在淡水河邊的溪州部落。本文將從三個面向解析阿美族的水岸生活與文化地景。首先,透過祖靈埋石儀式,分析「祖靈-水-家屋」三位一體的阿美族神聖家屋地景的形成。其次,檢視溪州部落在建立之初如何藉由不同的方式,在政府河川管理辦法之外,悄悄成長,逐漸形成自己的水岸聚落領域。最後,我們會深入地介紹溪州部落水岸生活與實質空間的形成的空間模式。在結論中,我們倡議溪州部落多元文化規劃與設計河流水岸地區的經驗,是都會區中重建人與水岸依存關係的珍貴例證。從文化地景的角度來看,溪洲部落的經人與水岸關係的無限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