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美味」、「純淨生產」、「超級食物」,過去十年來逐漸浮現於生機飲食門市的紅藜集結了這些想像,成為麵包店架上或連鎖餐廳菜單中美麗原真色彩的來源。對照更早興起於國際飲食市場的南美洲藜麥,臺灣(紅)藜(Chenopodium Formosanum)晚近才華麗轉身從配角變主角,百年前原住民常用之於輔助發酵釀酒,今日它成為營養學研究凸顯為神奇的超級(準)穀物,富含膳食纖維和鐵、鈣質等等,儼然催生了一門紅藜好生意。聚焦食物的滋味政治和實踐,這篇論文檢視臺灣紅藜重新被發現、商品化的過程如何於原住民鄉展開,指出紅藜物性挑戰了構成原鄉美味之原味、真實性論述,紅藜逐漸變成主角卻處境尷尬,去殼不去殼之間不易協調,保留「原味」卻未必有利於市場行銷,由科學和市場口味來定義的「原味」之間有了矛盾,在在具現於紅藜「成為食物」之不易。結論指出作物之特定物性是理解食物滋味政治不可忽視,物性是否能支持「原味」和「真實性」論述之功將影響到作物商品化、進入食品治理及食物實作體系相關過程中,原住民能否克服邊緣處境而積極參與食物滋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