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處遊蕩的街貓是猴硐的一大特色。不過,四處湧入的觀光客也對貓的生活產生衝擊,因而產生動物保護與觀光的辯論。不論是大眾媒體的報導或是當今的研究,都常將動保與觀光視作衝突的兩端,但作者們認為這樣無法忠實呈現各行動者間產生的異質關係與當地活動時間長短及活動方式等的關聯。作者們將探究在動保者指控觀光業「商品化」動物之下,動保人士及後人類主義者分別如何應付這種焦慮,並闡述作者們採用後人類主義取徑的原因。利用後人類主義對於「人和非人相互依存」的重視,來看待在志工與商家對猴硐貓的照顧以外,貓如何同時提供人類照顧,而人與貓之間的動態關係又如何不斷被穩固及破壞。同時透過訪談及田野資料,揭露動保和觀光二元對立的不足,並主張人貓關係不是一個先驗存在並相對靜態的網絡,而是不同行動者之間在相處過程中逐漸糾纏的網狀組織。最後提出「成為動物」的可能性,並從「促進體認人與非人相互依存關係」的角度提供流浪動物治理相關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