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關注文化階序的轉化機制,探討具庶民風格的展演形式,如何在特定社會脈絡下通過美學、奇觀和氣氛營造而改換地方的意義,促成場面塑造效果。作者以參與式觀察和訪談為主要研究方法,首先說明電子花車產業如何在官方政策及本土國族意識中跌落又興起,並跨入了不同場域。接著,作者以角頭音樂「金光舞台車,閃閃嘉年華」節慶和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台灣鄉村卡車藝術工程」計畫為例,討論其展演形式與空間配置,說明舞台車如何將城鄉地方塑造為「奇觀場面」和「藝文場面」。最後,作者勾勒舞台車行業的日常實作,描繪以家族、技術及社會關係構成的巡迴移動營生。作者主張,源自庶民文化的舞台車因本土化風潮而擺脫污名,並因技術發展而進入美學化、精緻化、奇觀化的挪用框架,展現出拚場與開場的氣氛營造魅力,但產業本身仍在持續跑場的不確定性下勉力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