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圓環改建緣起於市場現代化政策,受台北市都市發展影響,納入新自由主義治理範疇,採綠活導向之ROT模式,重新定位場所機能與再生地方意象。本文分析該模式之歷史意義與市民使用經驗,研究方法為歷史分析、行為地圖調查、半結構訪談,透過政治生態學理論,探討自然在圓環更新案之意義轉變。第一部份探討圓環歷史之自然形式變遷,以2000年初台北車站特定區規劃採用之綠活論述與圓環最初之綠地構想,作為2007年民營化後綠活設計之對照點;第二部分評估市民使用空間之經驗,以定位2012年後自然在新圓環之角色。研究發現圓環從初期綠地構想、綠色消費,至現階段之複合展館,自然元素從實質自然,轉變至社會自然,最終成符號化之第三自然;民眾隨之產生高級化與現代感、神秘感與領域性、排外性與壓迫感三大面向感受。隨圓環之自然層級改變,場所公共性逐漸降低,本文發展出「綠色堡壘」概念界定挪用綠活意象之「偽公共空間」(pseudo-public space)與都市再生策略,雖創造高品味意象,卻缺乏活動包容性與空間友善性,犧牲場所可提供之公共生活,長期終難以真正活絡地區。結論反思自然元素在建築設計中角色,且建議政府、專業者與民眾可改善前述問題之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