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都市違建論述呈現多元觀點,研究發現論述對治理違建之政策有潛在影響。本文探討近年台灣兩大以違建為主題之建築論述-一為2011年舉行於台北市中正區一處都市更新單元之「朗讀違章」空間裝置展與成果專書,二為2014年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國際競賽得獎作品「蘭花屋」計畫。本文探討建築專業者與學者之違建論述,檢視其治理層面意義。研究方法為文本分析,資料包含專書、報告書、演講稿、媒體報導,以質性研究之開放式編碼分析資料,萃取出「公共空間觀點」與「公共性詮釋」兩大面向探討其治理意涵,透過Henri Lefebvre 與Michel de Certeau之理論架構比較兩個案差異。分析發現朗讀違章認同違建佔領公共空間之行為,指出其挑戰現代主義建築與資本主義都市之公共性意涵,將違建視為一種「空間戰術」,創造「再現之空間」。蘭花屋則主張以能源屋之「空間再現」更新屋頂違建以收復公共空間,並提出居住權、環境永續性、都市美學之公共性意涵,屬於「空間戰略」之提案。結論指出兩種論述因陷入二元式思考所產生之盲點與侷限性,建議違建論述應將居民行為、都市政策與專業建築實踐整合討論,重視個案環境脈絡,方能提出較可行之設計與治理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