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王鴻楷教授在2007年1月退休,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舉辦規劃與設計教育的學術會議,本文期望對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的經驗提供一個批判性的回顧,將其教訓貢獻於會議的討論。做為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的資深教師與現任的行政負責人,作者由理論的與專業的角度,回顧本所的教育目標與在知識上的主要發展線索,以及在現實裡實際執行挑戰。在教育目標上,面對一個發展中國家的教育資源不足的現實,卅年前,專業的通才教育被核心教師們視為共同的目標,這就是說,針對建築、城市規劃、地景建築三者的共享知識與技能,提供規劃與設計的專業訓練。由於教師多為當時回台留學生中的一時之選,以及,配合上開放而自由的台大學風,學生與教師適時地回應了1980年代末以後台灣社會的變動,這主要表現在對一系列的都市運動的回應之上,也對社會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力。然後,面對當前空間與社會的巨變,首先是學生們提出改革的要求,我們也提出新的因應方向,回應他們的期望,因應機構本身在改革過程所亟需的人事、教學、以及研究方向的再結構。或許,這也可以說是建築與城鄉研究所,面對21世紀全球資訊化與信息化社會的挑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