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台北萬華大理街的都市運動為個案,分析一個老市中心的舊鄰里,如何經由一連串社區動員過程,反對市政府的都市計劃與都市更新方案,結果不但改變了市政府的態度,而且經由社區參與過程,致力於推動改善社區公共空間的品質。這個動員的目標雖然還沒有完全達成,後續的公園設計、相關工程建設、地方產業轉型還在進行,其他的外在危機也還在繼續發生,有待社區成員繼續努力。然而在這些社區動員過程中,確實可以看到,經由認同的轉化,以社區抵抗為起點的市民意識在逐漸形成。 作者們先說明大理街社區動員的起因、過程與初步結果。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在成功的社區動員過程中,社區組織的成員與不同政黨的民意代表、新聞媒體、專業者的互動關係,以及,社區組織本身的弱點與社區意識的自我反省能力。這個社區自我賦權過程,接著還要面對更困難的老市中心轉化和參與式公園設計等方案。最後,就成功的都市運動個案,在國家與社會間表現的新歷史關係轉化方面的理論意義言,大理街個案可以視為近年台灣市民社會歷史浮現的一部份。這是市民日常生活中城市的與社區的領域性認同的表現,地方政府與社區自主性間的動態互動關係值得做為後續追蹤研究的基礎。作者們想指出,這是都市運動過程中市民形成的過程;做為一個第三世界的城市,台北市或許不是沒有創造一個“市民城市”的社會基礎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