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歷史現場」的預算規模和論述宏圖,乃近年文化保存政策之最。該政策嘗試結合文化資產治理與城鄉空間治理,以歷史現場再造來 回應現代生活,連結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憶。本文以批判性文化治理視角探討此政策倡議的淵源與時勢,歸結為「文化與空間的再連結」,並討論其執行困局。作者檢視官方計畫與檔案,訪問產官學界人士,獲得以下發現:首先,再造歷史現場政策有三股淵源,包括既有文資政策、總統選舉白皮書,以及特定人士倡議。第二,既有治理機制難以承擔龐大預算與政策宏圖,強化了多重督導和專案管理趨勢;跨領域和跨層級的治理目標,仍仰賴縣市首長施政風格。第三,產官學界各自的差異邏輯構成內蘊張力的治理場域,體現文化與空間的地方將隨城鄉發展而裂解,但分立的文化治理與空間治理體制難以應對。最後,作者主張,應在公民參與及城鄉意義重造的條件下將治理予以政治化,並邁向文化的基礎設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