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山島在國家權力的介入下,抹除島民長年寓居於此的生活軌跡,待全數島民撤離之後,再也無庶民生活之力量作用於島上。本文將這個現象以「空白」稱之,意在表明島嶼生活地景消逝的空洞感,並嘗試探詢龜山島之空間意義的塑造原因,以及內蘊於空間生產過程中的辯證與張力。本文之研究方法,透過檔案分析、非結構訪談及參與觀察的方式進行。本文援引Lefebvre提出的空間生產三元組,分析龜山島空間的多重特性。如今人們認識龜山島的方式,多是仰賴以休閒遊憩為主的登島行動,對於島嶼空間的理解僅止於淺層的觀覽;到被宜蘭縣政府挪用島嶼意象,塑造出神聖的精神象徵,企圖神格化島嶼空間,換取其遺世獨立、神聖而不可侵犯的地位;再至以島嶼移民為主體,透過對過去生活記憶的移植與空間的重構,以既隱晦卻又外顯的方式,像造訪龜山里的每一位行動者訴說著鄉愁的點滴。總的來說,大眾以休閒為目的之活動僅是停留在淺層的空間理解,而政府單位也只是憑藉龜山島的特殊性來強化地方的認同,最為重要的,還是島嶼移民的活動籌辦與各種呈現再現空間的方法,相比前兩者,再現空間的隱喻促使外界認知中的空白之島,成為吸納原本島嶼地方社會之複雜情緒的空間,多愁卻也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