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機第三航廈 集所有流標原因大成 (原題:持平看桃機第三航廈流標)
雖然公共工程流標已不是什麼新聞,但近日桃園機場第三航廈流標卻是最佳案例;因為這個標案可說是集所有流標原因之大成。
以個人從事公共工程卅餘年經驗,了解公共工程流標的原因不外乎:一、預算偏低,承攬無「經濟」效益;二、工期過短,逾期風險高;三、規模鉅大,民間沒有承攬能力;四、市場飽和,有行無市;五、設計複雜,達標過關不易。
第三航廈的預算大約只有像學校等一般公共工程的三倍,一坪不到廿萬,這樣的預算要用在國際級機場,要用在比一般建築高好幾倍的空間,這樣的預算好嗎?總營造面積是一○一大樓的兩倍(五十八萬平方米),而工期卻不到四年,比蓋一所小學稍微長一點,這樣的工期有人敢進場做嗎?這麼大的面積平面式的齊頭並進,需要多少設備人力?有多少廠商做得到?而前瞻計畫、公宅、社宅等工程遍地開花,幾千百億的營建正同時執行,國內有能力的承商早已工作飽和,還需要來搶這個案子嗎?
第五個原因,是否「過度設計、難以施作」,近日一直被拿來做為流標的主因。筆者原也信以為真,但真拿圖攤開來看,發現所謂雲型天花板,不過是幾個簡單的構件組成;或許是號稱十三萬個光點(其實是九萬個)乍看挺嚇唬人的!而雲型天花板的價金組成,也只不過占了兩百多頁標單詳細表的半頁而已,相當單純。
筆者了解公部門建設資源得來不易,一向反對設計團隊過度設計,並鼓吹同業應秉持「節約預算」、「有多少錢做多少設計」的負責態度。但一個國際級的國門,起手式總不能太難看,找國際級的好手卻只給比國內預算好一點的用度,這已不是過度設計的問題。
造成這麼多流標原因同時發生在桃機這個標案,個人認為擔任先期規畫的總顧問難辭其咎。據了解,涉及數百億金額與複雜機能的第三航站的計畫,竟是短短一年半就定案;負責計畫的總顧問則是半年前才被選出。也就是說,從二○一二年六月成立桃機公司到二○一四年總顧問完成「期末規畫報告」,就剛好兩年。
因此,可以合理相信,不論是預算、時程、潛在問題評估,恐怕都不是這段期間的工作重點。如何趕著執行,達到立竿見影的「建設效果」,反而會是「計畫」的目標。也難怪執行下來,竟是如此顛簸!
專業為政治服務,第三航廈又是一個鮮明的例子。數百億元的民脂民膏,難得的一次建設機緣,竟是如此匆匆帶過,不能不讓專業界深深遺憾。
公部門總是忽視先期規畫,以為那只是紙上畫畫;深不知一步走虛了,影響後續一連串的行動。但是先期規畫要做得好,一定要尊重專業,大家應記取教訓! (20190801聯合報民意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