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文化基礎設施及其構成之領域化、部署、紋理和皺褶等概念,解說臺北市藝文場所的空間政治。參照戰後迄今臺北市文化治理邏輯的變遷,作者首先歸納藝文場所的發展趨勢:(1)建築形式從中華傳統轉變為現代主義風格,再擴展到閒置空間再利用脈絡下的歷史樣式與在地形式;(2)空間分布從城市舊核心往郊區及東區擴展;(3)經營形式由國家主導的專用館舍,轉變為民間創制的替代性藝文空間及委外營運的公私協力架構;(4)與周遭街區的關係,從疏遠區隔轉變為貼近雜混;(5)地方意義與功能定位逐漸從作為品味區劃場域、文化物神及展演地景,轉化為經濟舞臺與公共領域,從而展望其皺褶異托邦的特質。接著,作者以實際案例討論不同藝文場所的特徵,包括依憑領域化邏輯的大型場館、轉生再部署的歷史建築再利用,以及既有紋理中冒現的皺褶擾動;它們共同構成文化治理的空間政治動態。作者主張,相較於興建大型地標館舍,都市文化治理需要容許更多激發可能性的皺褶,鋪展出基礎設施化的文化生活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