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從科技與社會(STS)研究的視角,討論現行科學園區環境知識生產的困境,嘗試解析高科技環境資訊產製背後的專業壟斷與資源結構限制等問題。本文以新竹科學園區周遭污染問題研究為案例,透過檢閱新竹高科技污染研究相關論文,並訪談環境知識產製者,瞭解有關高科技管制科學知識的生產樣貌,並指出有哪些外在的制度條件限制與管制科學的社會性格特色,阻礙了我們對高科技環境問題的理解。本文借用Gross(2007)對於「未知」面向的界分,以及Hess(2007)「該做而未做的科學」(undone science) 的概念進行分析,發現政府與企業掌握了最多的污染現實與風險資訊,但最不願意、甚至恐懼這些資訊公開而使其成為一種被壓抑的知識(negative knowledge)。而非核心的研究社群成員,受限於研究資源,並在正當性爭取的過程中,考量著要以什麼樣的方式使「知道有問題但無法確知的知識(non-knowledge)」轉換為能夠掌握的擴展知識(extended knowledge)。最後,外圍的、「非專業的」,但無法外於污染、風險的公民社會、團體,則受到相當程度的排除,對環境風險處在一無所知(ignorance)的狀態。從理解高科技環境知識產製過程出發,本文進一步討論解困之道以及管制科學與社會鑲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