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考察臺北市電影院的地理分布及與周邊紋理關係,呈現電影院從儀式性大眾日夢場所,到複合型分眾休閒去處的轉變。作者使用二手資料分析、現場觀察及訪談,回溯戰後迄今臺北市電影院演變,並繪製地圖。研究發現,電影院時空配置的變化,乃源於新市區崛起、電影業沒落與分眾化、都市休閒經驗及視覺性的轉變。主流戲院連鎖化經營、城郊電影院轉為二輪戲院,以及小眾藝文戲院在保存及文創脈絡下浮現,彰顯了電影院在消費地景中的新定位。不同於單一映演廳戲院通過地標建築展演著現代性,並成為周邊商業地景焦點,晚近依附於百貨商場、購物中心及文創園區的多廳和小眾電影院,則是廣闊消費空間中的附屬功能。雖然電影院在移動式視覺中介環境中略顯過氣,但仍保有通往他方之奇幻視覺裝置的誘人特質,是值得重視的地方營造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