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是社會變遷的象徵和推動力量,但也隨著社會變遷而轉變。本文關注臺灣鐵道設施轉作文創用途的社會脈絡、空間紋理及其與地方發展的關聯,藉此探討臺灣城市配置的持續移形換位。通過現地觀察及訪談,作者首先描述臺灣鐵路管理局及其設施的特質、營運困境及因應策略。接著,本文集中討論臺鐵局舊有設施的文創轉用,並以臺北、彰化、高雄及臺東為例,分析其轉用脈絡、物質部署、相關爭議及空間效應。作者主張,鐵道雖沾染懷舊色彩而捲入城市競爭的文化策略,但鐵道推動發展的動力並未停歇,只是以文化為媒介而移形換位。然而,面臨鐵道地下化、高架化、捷運化等由進步意象主導的再發展,具有「逆返」特質的文創轉生,卻不見得能夠在求新求變的精神下啟動對於發展的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