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起源與發展,起初由都市公共設施的物產陳列所(館)、商品陳列所(館)開始,同時具有綜合振興產業發展及作為在地與海 內外風土民情、歷史文化資訊收集與傳遞、介紹、研發教育的中介場域,於當時的歐美先進國家、作為宗主國的日本與殖民地的臺灣皆是 如此。
臺灣的博物館發展史中,對於日本殖民時期臺灣的博物館發展的討論,要在1980 年代以後,隨著政治體制邁向民主化以後,才開始產 生。相對於將博物館作為日本殖民帝國展示臺灣殖民地經營統治成果的陳述,在本文中,嘗試透過著墨於臺博館的博物館發展史,回顧圍 繞自己生存環境的本土歷史文化,進而面對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藝術文化的真實面貌,在爬梳臺博館的創設沿革史料之後,理解其兼具 共通於當時日本國內博物館為經濟發展的殖產興業的起源特性,與自然史研究的兩種性質。 本文中所述及的臺灣的博物館,包含1898 年設立於臺北,具有與世界共通起源的物產陳列館、1908 年以彩票局建築為館舍,兼具殖產 興業特質與自然科學博物館性質的臺灣總督府殖產局附屬博物館、至1915 年,脫離殖產興業性質的「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紀念博 物館」等三座博物館性質的變化為論述核心。此外,由於陳列館與博物館自成立之始便隱含著博物館、商品陳列館及圖書館三種功能,於 博物館朝向純然發展的歷程中,因為圖書館的分離與商品陳列館的開設所出現的臺灣總督府圖書館、迎賓館與商品陳列館的設置經歷,也 在本文中進行討論。
21 世紀,京都工藝纖維大學三宅拓也《近代日本「陳列所」研究》序章中提及日本從1970 年代末期開始,已有了「博物館史領域」、「經濟史領域」、「媒體傳播史/設計史/工藝史/美術史領域」、「建築史/都市史領域」等多元多樣的觀點進行對「陳列所」的解析與追溯日本各學術領域的成立史與特質,亦從國際性的觀點「商業博物館(Commercial Museum)」來分析近代日本與國際發展的關係。換言之,近代的「陳列所(館)」隱含著許多近代化的多元多重的特質,是論述臺灣的博物館起源與特質時,是不可忽略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