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從基礎設施部署的視角,檢視歷史保存與道路建設的爭議。作者將歷史保存視為體現不同都市意義及發展策略的另類基礎設施,反思強調原址與歷史本真性之保存策略的侷限,藉此開展基礎設施政治的視野。作者討論臺北市林安泰古厝、迪化街、新北投車站及三井倉庫等,涉及道路闢建與原址保存爭議的案例,主張它們體現了都市治理從以開路為發展先鋒,到納入歷史作為空間調節機制的策略轉變。但是,歷史文化通常還是扮演配角,易地重組式的標本化保存往往是官方底線。保存陣營強調歷史記憶應錨定於原址、原建築形制及原材料之物質性,卻難以跟道路基礎設施化的僵固性抗衡。作者主張,保存政治或可跨出對於原址的執守,著眼於文化的參與式基礎設施部署,令文化成為生活支持網絡的關鍵環節,並藉此追尋替代性的都市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