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車站高架化偕同周邊都市更新與綠川整治,深刻改造了舊城紋理。作者關注以台中車站為核心的公共空間轉型,如何部署新的環境可利用性,卻形成排斥的美學化場景。相對的,邊緣群體持續在身體繫留中挪取環境特質,塑造適應需求的空間功能與地方意義。作者從事實地觀察,並訪談主管機關人員,獲得以下發現:首先,景觀化的公共空間不鼓勵停留、座椅極少,也忽略台灣氣候特徵。其次,空間設計雖受重視,但貼附於美學化皮層的引導、禁制和宣傳圖文,透露著突兀的管理主義氛圍。第三,人群靈活辨識環境可利用性來安頓身體並漸受寬容,但街友與外籍勞工的蹲佔躺臥,卻承受較嚴格管制。公共空間生產與建構的可利用性政治,彰顯為美學場景化的難以使用,以及不同人群挪取環境可利用性之身體姿態的差別待遇。場景構作與身體繫留的緊張,透露出都市領域化治理、紋理可利用性,以及身體皺褶行動之間的動態。
關鍵字:都市更新、都市治理、身體政治、環境設計、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