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葬是紀念構造物,埋葬亡者以慰生人,但也承載了多樣意義,迴盪著文化聲響。本文探討臺灣近年的墓葬保存運動,考察襲產化如何成為連結歷史記憶、文化價值和當代生活的策略,同時激起重塑亡者地景的空間政治。作者首先概述臺灣墓葬襲產價值,自中華國族、名人士紳,以迄轉型正義和常民歷史的轉變。民主化趨勢下,墓葬襲產不再由國家與權貴壟斷,邊緣社群也漸獲肯認。作者接著以臺北六張犁「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墓園」、雲林西螺「大承墓園」、高雄「覆鼎金公墓」,以及臺南「南山公墓」為例,探討其爭取襲產地位的不同論述。研究發現,賦予亡者政治意義的論述,涉及國族與轉型正義敘事的競逐,常民墓葬地景的文史價值宣稱,則牽涉城郊公墓作為都市擴張用地的爭議。作者主張,爭議性墓葬的襲產化是一種正當化機制,將特定亡者和墓葬基礎設施轉化為迴盪不同價值的文化地景。墓葬襲產化蘊含的各種張力,促使襲產成為文化抵抗場域,體現了保存與紀念的政治性。再者,不同案例呈現了墓葬基礎設施的不同轉化模式,而文化基礎設化的串接效應,則呈現了墓葬襲產化的可能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