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於批判性遺產研究觀點,檢視中國發展脈絡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政策與宣傳措施的侷限。沒落的傳統手工技藝通常必須改 採機械化生產,或是接軌觀光旅遊產業,方能以某種變貌存續。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另一種保存傳統工藝的框架,並鑲嵌於因應都市轉型和競爭的文化治理脈絡。然而,「非遺」提供的文化正當性往往必須服膺遺產治理的政績要求,這又緊繫於品牌化與行銷策略,並委由擔任文化中介者的專業團隊操作。於是,傳統技藝的遺產治理具有將傳統轉接於文化商品市場,並以專家來代理的效應。作者以廣東東莞萬江新村地區的手工腐竹為例,採取參與式觀察及訪談方法,探討遺產治理的轉接與代理效應,如何令傳統工藝以非遺之名振興,卻又墮入了低端位置。